长安大学赴云南“探商贸茶马古道,寻文化强国之路”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中国茶文化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体现了中国人遵从天时、注重养德、归于修心的朴素和谐大同思想。实践队员定将在学习茶文化的道路不断前行,运用自身所学所悟,承担时代青年重任,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长安大学赴云南“探商贸茶马古道,寻文化强国之路”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网    2019-08-26 14:31
来源: 中国网
2019-08-26 14: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茶文化由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体现了中国人遵从天时、注重养德、归于修心的朴素和谐大同思想。为深入了解茶叶起源与发展,学习中国茶文化,感受茶叶生产加工中的中国科技力量,挖掘探索茶叶背后茶农、茶商的人文故事,2019年8月,长安大学赴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探商贸茶马古道,寻文化强国之路”主题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中国普洱第一县勐海县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于茶马古道庄园前合影

8月12日清晨,在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党委副书记雷显锋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了茶马古道的起始点,中国名茶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北的茶马古道庄园,聆听着悠悠的马帮铃声,走上了这条充满岁月的道路。“道路者,文明之母,财富之脉也”。茶马古道,因茶而盛,因马而生。实践队员了解到,早期由于滇边地区对马匹和藏民对茶的大量需求,有互补性的茶马交易应运而生,各种交易不断进行,促进了两地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形成了一条闻名中外的茶马古道。实践队员相信必须将学与思、解与行、修与正结合才能真正对茶有更深入的了解,亲自进入茶地采摘茶叶,体验手工制茶,进行普洱茶的品鉴。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员对茶马古道以及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员于茶园中采摘茶叶

之后,实践队员来到庄园内的二战交通史馆,了解到茶马古道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后期最主要的国际通道,奠定了东南亚战场胜利的基础,印证了“交通决定战争”的具体结论。虽然茶马古道已成为历史,但在庄园内,仍可以在茶的清香飘逸中感受苍茫的古道,品鉴悠久的历史。

  实践队员于交通史馆前合影

“茶马古道”不但代表了瑰丽奇幻的交通要塞,而且蕴含着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茶道文化奠定了“茶马古道”的基础,“茶马古道”因茶道文化的存在变得别具一格。

当天下午,实践队员们走访了当地多家茶室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更好地探寻遗留在大街小巷里的茶文化、深切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在与茶室主人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无不感受到懂茶、爱茶之人对茶的热爱与推崇。尤其是了解到一位温柔安静的姐姐与茶的故事时:七岁便开始品茶、悟茶,一天不喝茶便感到难受。正是花信年华之时,不同于同龄人相继离开故里去探索大城市的纸迷金醉,她选择留在与茶相遇的地方不忘初心。从茶里修身,从茶道里修心,从茶文化里领悟生活真谛。原来,茶文化打动的不仅是老一辈人,而且对年轻一代依旧拥有不同寻常的吸引力。茶文化蕴藏在茶杯里;中国茶文化被中国心所包裹。

  实践队员于茶室中品茶学习

8月13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位于勐海县的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勐海茶厂,受到了董事长阮殿蓉女士的热情招待,并在茶室内与阮总对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1989年,未曾深入接触过普洱茶的阮殿蓉出任为勐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她讲道,刚到茶厂,就陷入了全厂可用资金只有8000元,企业上下3000多人工资欠发,公司面临倒闭的困难境地。之后,她开始对茶厂各种产品的销售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只有从重建企业、重塑形象、重铸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茶厂才能犹如老树出新芽般焕发新的活力。经过她与员工的坚守与努力,茶厂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扭转了茶厂发展的不利局面,为勐海茶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1 2 下一页   >>|

(佚名)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