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农历四月初三,四乡八邻的民众汇聚到西塘古镇,只为一场传承延续了百年的民间民俗活动——护国随粮王信俗会。
西塘护国随粮王信俗会,是国内少有的“水陆同出”庙会,在长三角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水路船队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行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最前面的是红、黄、绿、白、黑五色旗,象征着天上的五色云彩。接下来是龙虎大将开道,他们手执执事或护公旗,显得威武而庄严。七老爷的金身在人们的簇拥下,由水路徐徐而来。
调龙舞狮、打莲厢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则走陆路。秧歌队里,载歌载舞的民众,唱着当地的民谣或田歌,一路边扭边唱,吸引了游人的驻足围观。
上世纪90年代末,西塘古镇旅游开发后,护国随粮王庙在原址得到了保护和修缮,护国随粮王信俗会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西塘民俗活动被保留了下来,受到了很多西塘百姓和来自海内外各地游客的喜爱。2009年6月,护国随粮王信俗会被列入第三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6月,护国随粮王信俗会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西塘镇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依托众多各级非遗项目、展示馆和民俗节庆活动,推动集民俗文化、水乡古镇于一身的江南水乡文旅融合建设,真正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缘起
相传在明代崇祯年间,西塘一带灾害严重,当时有个姓金的老爷,家中排行老七,人称金七,是个朝廷押运粮食的官员,他专门在运河上押送粮船。一天,金七督运皇粮途经西塘,见鱼米之乡的百姓挨饿,在岸边围着跪求粮食,动了恻隐之心,私自将运粮船队所有粮食尽施于饥民。皇粮给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过惩罚,毅然投身于雁塔湾的河里。消息传来,当地百姓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感其恩德,特在他殉身的河边建庙祭祀,金排行第七,故百姓称之为“七老爷”。
七老爷投河自尽后朝廷查清真相,追封为“利济侯”,后又加封为“护国随粮王”,七老爷庙也同时尊称为“护国随粮王庙”。
建庙
“旱裂连阡,施赈活人万众。仁留金邑,追恩长祀千秋。”正殿大柱上的这副对联虽只有短短20个字,但记述了护国随粮王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表达了西塘人民对这位守护神的敬仰和追思
护国随粮王庙始建于明末,原址在西栅祈塘坝小桥北堍,清初搬迁至现址,即塔湾街原雁塔禅院西侧。大门的门楣上书“护国随粮王庙”6个大字,这是本镇书法家江蔚云的手迹。全庙占地约2250平方米,坐北朝南,庙殿设三进,规模宏大,构筑精美,门前是杨秀泾河,河面宽阔,通往全镇各地。
庙会盛况
护国随粮王的故事流传了将近400年,护国随粮王庙会也热闹了将近400年。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民众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晚上在庙内还有民众自组的社戏表演。庙会期间几乎全镇出动,打莲厢、扭秧歌、调龙舞狮,人声鼎沸、盛况空前,现在四月初三已成为西塘人一年四季最大的民间节日。
现状
在寺庙的西侧有一座专门讲述那段历史的陈列馆,用泥塑再现了当年护国随粮王出巡的壮观场面,有随粮王和他的四人抬座轿,还有黄罗伞和宫女扇、扎肉提香、民间艺术表演等110多个人物。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护国随粮王信俗会,已经成为西塘镇上的最热闹的民俗文化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