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双减”成了热词。
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半年多时间里,学生们的书面作业少了,与父母的亲子距离近了,兴趣课堂火了……然而,面对考试的指挥棒,仍有一些家长放不下焦虑的心。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与家长、记者、教育从业者等一起讨论起“带娃那些事”。
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的谈话节目《两会青年说》录制现场,来自北京的一年级小学生家长刘娜直言,“双减”之下,孩子高兴了,她还是感到“有点焦虑”。“看似家长是轻松了,其实我们觉着身上的担子变重了,以前还知道孩子大概的成绩和排名,现在突然孩子的学习没有KPI了,课下我是否需要给孩子再使使劲,我也不太清楚,当这一系列状态都不明朗的时候,作为家长,咱能不焦虑吗?”刘娜说。
此外,有报道称,一些校外培训行业或改头换面,或悄悄转入“地下”,这同样让刘娜感受到“隐形的压力”。
从事科研教育工作的王冠认为,家长担心的其实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传统的文化告诉我们‘一考定终身’,但‘双减’之后,可以采用更成体系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学校运用科技等手段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弹性、个性化地教育学生。通过赋能老师,减轻孩子们的时间负担和学习压力,同时保证学习效果。”
在视频连线中,针对家长的困惑,胡卫称,“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现在有一个邻里效应。很多家长一看到邻居孩子补多少门课,上不同的培训机构,于是决定也跟着上培训机构,所以很多家长充当的只是一个出租角色,把他们的孩子从一地送到另一地,而不关心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内心需要什么。”
在胡卫看来,优质的家庭教育更多提倡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在亲子陪伴过程中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的需要、潜能和长处,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阳光自信的心态。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胡卫提出,学校要扭转原来不科学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评价,不能光看分数,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要用多元智能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包括三方面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扬长避短;过程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当作教育评价中很重要的手段;真知评价,每个学生的长处不一样,所以在这方面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胡卫说。
(责任编辑:柯晓霁)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