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盲盒”是伪命题

随着各行各业刮起盲盒风,“万物皆可盲盒”一度成为流行语。盲盒作为一种产品营销方式,对商家而言确是商机,但不是什么产品都适用盲盒的“盲”属性。盲盒归根结底卖的还是产品,商家应多在产品创意、设计以及质量上下功夫,升华盲盒IP内涵,这样才能既留住惊喜,又能守住底线,促进盲盒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万物皆可盲盒”是伪命题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1-10 09:07
来源: 经济日报
2022-01-10 09: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各行各业刮起盲盒风,“万物皆可盲盒”一度成为流行语。有媒体甚至将“盲盒经济”总结为2021年度中国经济热词之一。实际上,“万物皆可盲盒”是个伪命题。

盲盒消费有市场需求,因此其存在有合理性。比如,不少博物馆推出考古盲盒,将“考古挖掘”这一动态体验引入盲盒中,创新形式吸引消费者熟悉了解文创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考古的好奇。

但市场上更多的盲盒营销已经走偏。举例来说,有商家利用年轻人渴望脱单或拓宽交友圈的心理,瞄准婚恋交友市场,卖起了“脱单盲盒”。这类盲盒线上线下均有售卖,玩法大致类似,消费者花几元钱可以随机获取一个陌生人的联系方式,或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待被“有缘人”抽取。不过,有参与“脱单盲盒”的消费者表示,抽到虚假个人信息的概率极大,甚至还有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留下联系方式后,随之而来的是连续不断的商业推广,甚至收到诈骗信息。

盲盒作为一种产品营销方式,对商家而言确是商机,但不是什么产品都适用盲盒的“盲”属性。盲盒营销不能仅靠拆盲盒给予的情绪价值作为支撑,应更注重产品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考古盲盒”风靡可以看出,内容过硬的产品能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惊喜与满足。

盲盒归根结底卖的还是产品,商家应多在产品创意、设计以及质量上下功夫,升华盲盒IP内涵,这样才能既留住惊喜,又能守住底线,促进盲盒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盲盒在售卖时由于产品的不可见性和随机性,很容易产生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等问题,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严打失信行为,规范盲盒市场发展。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