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新生集团旗下“爱分类·爱回收”:一年15万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助力“双碳经济”发展

万物新生集团旗下“爱分类·爱回收”:一年15万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助力“双碳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1-06 16: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投放智能回收机超过一万台,全年回收15万吨可回收物,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37.5万吨,这是万物新生集团旗下的“爱分类·爱回收”在过去一年交出的“环保成绩单”。

作为万物新生集团的创新项目,“爱分类·爱回收”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和技术驱动,对生活垃圾中的再生资源进行智能化、规范化、集中化回收。

社区居民只需微信扫码或输入手机号,就可以自助开启回收机仓门,投递可回收物,智能系统自动称出投递重量,积分实时到账,还可以提现到微信钱包。

源头回收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投递积极性。“爱分类·爱回收”介绍,投放初期,部分居民对这一新生事物不太了解,特别是老年居民,对智能设备有些“望而却步”。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爱分类·爱回收”在各入驻小区开展推广普及活动,志愿者手把教居民使用。“他们演示一遍我就学会了。”上海杨浦区友谊新村小区居民陶阿姨说,“又方便又环保,还能得实惠,现在我天天用。”济南历城区万象新天小区居民李阿姨也对回收机赞不绝口:“真是挺简单,我不识字都会用!”

“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站点

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在末端被精细分拣为40个以上品类,送到相应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现循环再生。“爱分类·爱回收”还和其他领域知名品牌联合开发再生文创产品,比如和天堂伞联名开发塑料瓶再生的环保伞,和李宁、COSTA联合推出由咖啡渣原料制成的环保T恤,和陶氏以全流程闭环模式合作生产塑料折叠袋等。这些各色各样的再生产品,既可以在京东的Lovere官方店铺购买,也会通过社区活动奖励给积极投递的居民。在上海政立路580弄小区,居民投递的纸类、塑料类等可回收物还被制作成环保户外地板,焕然一新地回到社区广场上。

“通过这些方式,让居民更加直观地看到垃圾分类的成果,增加环保参与感和获得感,提高垃圾分类和投递的积极性。”“爱分类·爱回收”首席运营官陈静晔介绍。

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同时,“爱分类·爱回收”也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可回收物从收集、运输到销售,全流程的信息都能实时接入运营系统,可以追溯;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协助政府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可回收物在中转站扫码入库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进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废旧物资便利化水平。”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

目前,“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已覆盖全国30多座城市,用户人数超过350万,日投递量超过25万单,回收机和分拣产线也在持续升级,回收分拣效率和用户体验不断提高。“爱分类·爱回收”首席运营官陈静晔介绍:“今年我们会在政策指引下,进一步扩大点位覆盖,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可回收物行业的标杆,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