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11日电(陈林)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着力织密城市党建“四张网”,破解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四不”难题,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织密“组织网”,破解力量“不强”。按照“党建引领、抱团服务、平等协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街巷型、楼院型、单位型等不同类型,把6个城市社区划分成21个网格,设立21个网格党小组,从区直单位选派2名能力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到2个社区担任“第一书记”,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68名,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三级”党组织网络。
二是织密“服务网”,破解效能“不优”。充分调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党员干部等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出台“群众吹哨、干部报到”工作机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644名区直机关干部参与社区报到服务,今年以来,服务群众967人次,办理实事306件。设立7个党群服务中心,结合“避暑季”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服务四川、重庆等地前来避暑的老党员37名,推动流动党员参学常态化,组织生活正常化。
三是织密“风险网”,破解防范“不严”。借鉴疫情防控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注重抓早抓小,将防范化解风险的关口前移,设置21个风险隐患排查党员服务岗,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如:石牛社区第8网格风险隐患排查员在日常排查过程中,发现与坪子社区交界处地面有坍塌的风险,立即将情况上报至街道,街道随即组织党员干部转移群众2户8人,最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
四是织密“廉政网”,破解监督“不深”。持续聚焦“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纪律监督、巡察监督等力量,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民生监督体系,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城市“神经末梢”。今年以来,开展社区民生事项监督6次,排查问题2个,整改2个。同时,督促社区完善党务居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筑牢民生屏障。(完)
(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