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贵阳12月23日电 近期,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波做客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和当代先锋网、天眼新闻客户端联合打造的“省人民政府在线访谈”栏目,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四个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深入交流。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波做客“在线访谈”现场。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而现在要防止脱贫群众返贫也有着很大的压力,那么目前贵州省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呢?
据陈波介绍,防止脱贫群众返贫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靠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首先,找准风险。通过农户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初步找到风险对象,再按识别程序最终认定后纳入监测范围。目前,全省识别监测对象10.69万户42.33万人。
其次,精准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制订帮扶措施。对风险单一的,实施单项措施;对风险复杂多样的,因户施策落实综合性帮扶。比如,对存在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就用好对监测对象的医疗保障政策。
防贫检测动态流程图。(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最后,持续跟踪。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常态化开展走访,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和帮扶成效。对收入持续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经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按程序消除风险。目前,全省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58万户41.89万人。
定标准,易申请,易返贫致贫对象监测很上心
陈波介绍了纳入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的标准和申请方式:
能否纳入监测——主要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此外,还要综合贵州省物价指数增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增幅等三个方面因素,每年进行调整。比如,今年确定的监测范围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20元以下的农村家庭。
2019年黔东南州岑巩县各乡镇发放救济粮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关于申请——有线上线下两种申请方式:(1)线上农户可通过“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一键申报,(2)线下农户可到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申请。除了农户自主申请外,还有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互为补充、相互协同。
“1+2+1+5”,贵州乡村振兴新思路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贵州的思路是什么?
据陈波介绍,为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持续强化顶层设计,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四梁八柱”,可以归纳为“1+2+1+5”。
“1”就是《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也就是今年的贵州省委一号文件。
“2”就是《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方案》。关于“分类分级”,就是将贵州省除云岩区、南明区以外的86个县(市、区)分为36个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30个重点推进县、20个夯实基础县三类,由省领导抓两头带中间,省市县乡村分级统筹推进,按时序梯次实施,避免“一刀切”“齐步走”。关于“特色田园”,就是以试点乡村为“小切口”“小环境”,突出问题导向,把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问题调研清楚、思考明白、解决到位,真正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倒逼一项项实际工作的提升,为全省乡村振兴探路子。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全省确定了首批省级试点村50个,9个市州自主确定市级试点村301个,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水族群众在榕江县平永镇中坝百香果种植基地采摘百香果。(榕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5”就是《贵州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具体由1个总方案和5个子方案组成,明确要求相关省直部门设立“五大专班”,分别牵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等“五大行动”,推动实现“一年起好步、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陈波还特别提到,“特色田园”和“五大行动”就是今后五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点上、面上贯彻落实总书记开新局要求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广东帮扶贵州,结对帮扶关系更加聚焦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进入新阶段,东西部扶贫协作有些什么具体变化?
据陈波介绍,脱贫攻坚期,东部6省7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除贵阳外的8个市州,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了重大贡献。
广州市帮扶毕节市大方县菱角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
今年,根据党中央安排部署,由广东帮扶贵州,结对帮扶关系更加聚焦,具体就是广东6个城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除贵阳外的8个市州(珠海帮遵义,广州帮毕节、安顺、黔南,东莞帮铜仁,中山帮六盘水,惠州帮黔西南,佛山帮黔东南),并把结对帮扶关系延伸到66个脱贫县。
目前,双方签订了《2021年粤黔东西部协作协议》《“十四五”时期粤黔东西部协作协议》,两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实现互访。
广东已向贵州省8个受帮扶市州拨付财政帮扶资金33.43亿元、超协议数4300万元,按照“一县一园”要求全面启动共建产业园78个,已进驻党政挂职干部221名、专业技术人才914名,采购、销售贵州省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91.97亿元。(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