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芸:大医精诚协阴阳 中医传承撰新章

在严世芸教授的主导下,创新构建了“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打通了瓶颈。由于严世芸教授等一批中医药专家的整理与挖掘,中医逐渐成为汪洋恣肆的文化大观,不仅提振了中医从业者信心,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也造福了全球患者。

严世芸:大医精诚协阴阳 中医传承撰新章

来源: 大众网
2021-12-15 17: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医药传承问题,近来成为重点关注。最近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主办的第十八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医药惠及人类健康——全球中医药机遇与挑战”,众多重量嘉宾对中医药传承问题极度关注。

不论西医还是中医,传承与创新,从来都是性命相关的大事。中医药传承与发扬光大,自然离不开一代代中医药人的努力,他们或工作于一线,诊断病人疾苦;他们或授业于学堂,为中医延续传承。1940年出生的严世芸教授,是此中的典范,数十年都如一日,既在治病救人一线,又在学术开拓的前沿。

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严世芸教授数十年来的日常功课。传承中医,首先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中医的学习与继承。

严世芸教授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后又师承名中医张伯臾,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在心脑血管及内科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梳理出中医学术发展史,精心整理中医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推动藏象辨证论治体系的建构,探索中医学科人才培养规律,并常年从事中医心血管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虽年事已高,他仍然担起重担,担任教育部和上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学科等学科带头人,还身兼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在中医药学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历年主持的课题20余项,主编专著和教材25部,撰写论文50余篇,获各类奖项1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

经过严世芸教授的不懈努力,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建立全校性的教学实验中心,以科研引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动手能力。他注重中医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主张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结合,成功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主张中医学生的培养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改革和推动三学期制的实施。

通过一系列持续改革,学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得到社会认可,在中医药人才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20余年来,严世芸积极致力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并不断引领全国中医药院校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围绕构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改革。他先后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19名,硕士3名,学术继承人5名。这些学生多已成为中国中医界的栋梁之材,不仅在各自医院是顶梁柱,不少还成为全国知名中医专家,进一步为中医传承发挥光和热。

严世芸教授临床上擅于吸收各家之长,兼收并蓄, 贯通诸法。他在家传和师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外感热病方面,继承了父亲严苍山的发汗、清热、攻里之法,杂病调理则用芳香悦脾来补脾阴不足和脾气虚弱等。而在张伯臾经验基础上,研发“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创“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救治了不少重症患者,使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健康中国需要中医的扎实推进,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要向们普及调理身体的常识,以及治未病的一些方略,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医药人才的成长。严世芸教授的继承与传递,守成与创新,都有力的推动中医药人才体系的完善。

向世界输出中医标准体系

我们要看到,中医的流传,需要更大范围的应用以及竞争。事实上,从不同的层面去推动中医药的普及,必然会产生竞争。除了中医理论上的竞争,也会导致中医药产业之争。

众所周知,标准之争,才是更高形态的竞争。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向世界输出中医标准,就成为我们占领中医药应用研发领域的制高点,也是我们有效传承国粹国学的一个关键因素。

有鉴于此,严世芸教授开始着手标准的精研与修订。在1997年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严世芸教授完成了由其主持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的标准修订。

本次修订,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制订方法,将中医药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话语体系,更适应国际学术交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权威性和先进性,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病案管理、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目前,这一套标准已作为中医国际标准被推荐到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制订世界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会议上。

在严世芸教授的主导下,创新构建了“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打通了瓶颈。目前,他主编的《中医藏象辨证学·肝胆病论治方案》已出版,《藏象辨证论治学》也即将出版。

中医药标准的探索与制定,不仅为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提供了可以明确量化的标准,也为国人深入了解与学习中医药扫清了障碍,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更为我国输出中医药文化,为世界人们的健康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

开创中医学术研究新领域

中医药的应用与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然而,长期以来,中医的学术思想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与整理,这让后世学子无从系统的学习与掌握中医药的发展源流,无法从中探寻更为细微处的学理精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严世芸教授手中得到了开拓,先后出版了《中医学术史》和《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中医学术发展史》等专著。

这是填补空白性的研究。《宋代医家学术思想》首次系统整理总结了宋代重要的学术理论和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使后世对宋代中医学术发展全貌能有完整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纠正了后人在宋代医学评价上的曲解、歧义,改变了认为宋代“重方药,轻理论”,详金元而略两宋的倾向。

《中医学术史》以历史发展为经,重大学术问题和成就为纬,较诸医学通史增加了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较之各家学说强调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原委。在此基础上,《中医学术发展史》进一步将文史哲与医学相结合,把中医历代医家学说、学派传承等学术研究,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总结,揭示中医学术的基本脉络、发展轨迹和规律,该领域的研究,在中医学术领域和中医高等教育教材改革实践中具有首创性意义。

学途万里,仍不断开拓新的治学领域。近年来,严世芸集中精力进行三国魏晋南北朝医学研究,开展了敦煌医学研究、《道藏》医籍研究与校注、儒、释、道与中医、新出土简牍涉医文献整理与研究、上海地区清末前馆藏未刻中医药抄本研究、《永乐大典》医学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其《三国两晋南北朝医药总集》,填补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研究的空白,对医史文献、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课题,涉及广博,文、史、哲与中医学研究结合密切,不仅是中医的课题,更是系统性的中华文化课题。

事实上,这一过程也是整理中医学术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医是中华文明当中最重要的篇幅之一。挖掘中医文明之光,提振文化自信,是我们与外界对话的底气所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他所著《中国医籍通考》是第一部中医历代典籍研究的巨著。该书的出版改变了中国没有一本自己编撰的完整医籍通考的尴尬局面,扭转了我国中医文献研究和教学的被动局面。在与世界的中医医药交流中,输出了中医文化,强化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他担任常务副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是我国最大的一本医籍辞典,载录全国馆藏医籍多达23000余种,是对我国中医药宝库内容的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

由于严世芸教授等一批中医药专家的整理与挖掘,中医逐渐成为汪洋恣肆的文化大观,不仅提振了中医从业者信心,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也造福了全球患者。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