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资源 发展山地旅游

2017年8月,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贵州兴义市成立,并随之发布《旅游步道等级划分》《溶洞旅游服务规范》等10个山地旅游标准,加快推动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如今,在发展山地旅游的同时,贵州全力发展高端旅游装备、康养医养器械、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产业,主动开拓省内外健康旅游装备市场。

立足特色资源 发展山地旅游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9-26 05:54
来源: 人民日报
2021-09-26 05: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立足特色资源 发展山地旅游

游赤水丹霞,一览奇山异石;观黄果树瀑布,领略气势磅礴……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贵州旅游市场向好: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11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7亿元。

靠山吃山,贵州发展山地旅游尝到甜头。

作为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但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这里山山有美景,处处是公园。依托秀美的自然山水、多彩的民族文化,山地旅游正发展成为贵州的一张耀眼名片。近年来,伴随交通、服务等软硬件改造提升,贵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将资源优势、绿色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推旅游产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展资源普查

推广行业标准

贵州,因山而贵,因山而美。北有大娄山,中南有苗岭,东北有武陵山,西有乌蒙山,绵延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乌江,以及隶属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碧波浩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贵州发展山地旅游的底气。

巍峨耸立的群山,茫茫无际的林莽,洪波涌起的云朵……“登顶梵净山的过程中会发现,真是一步一景,看不到人工的痕迹,实在难得!”来自毕节市的游客张晓松说。

梵净山位于贵州铜仁市,是武陵山脉主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保存完好的原生森林,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今,贵州已有4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举办,明确提出要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以“山”为径,贵州吹响山地旅游的发展号角。

2017年8月,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贵州兴义市成立,并随之发布《旅游步道等级划分》《溶洞旅游服务规范》等10个山地旅游标准,加快推动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适时开展山地旅游资源普查,编制实施山地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推广系列标准,逐渐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山地旅游标准体系,为国际山地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经验。

串联户外运动

探索体旅融合

洞穴探险、山地骑行、徒手攀岩、水上运动……伴随山地旅游发展,以户外运动为代表的特色业态日趋兴起。这些集休闲化、大众化、娱乐化、创新化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为贵州山地旅游发展开拓出更多空间。

作为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贵州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包括石林等地表岩溶形态,又有溶洞等地下岩溶形态,形成山中有洞、洞中有景的岩溶生态系统。位于毕节的织金洞,便是洞穴探险爱好者的热门选择。

远望为桥,俯视为谷,仰视为窗,距离洞口越来越近,外貌形态随之而变。循着石质台阶进入洞内,空间顿时大开,景色为之一变:千姿百态的石笋群,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精美如玉的银雨树……三步一景,五步一画。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凌霄殿”。殿内,只见有“擎天一线”之称的石柱拔地而起,岩壁的钟乳石洁白无瑕,向下延伸,背后的水面上,还有石莲漂浮,整个构造浑然天成。

织金洞的成功在于依托洞穴资源,创新引入洞穴探险,仅春节假期,景区平均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聚集大量人气。

朝山地旅游发力,探索体旅融合,是贵州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选择。贵州主动串联户外运动,开发山地骑行、徒手攀岩、山地越野、水上运动等与山地密切相关的体育旅游业态,做深“山地旅游+”文章,促进旅游提质升级。

今年1月,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如今,在发展山地旅游的同时,贵州全力发展高端旅游装备、康养医养器械、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产业,主动开拓省内外健康旅游装备市场。

加快多元融合

丰富旅游业态

从贵阳出发,途经安顺,到落别收费站下车,不出50米,牛角村到了。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的牛角村,过去受困于交通,当地民族文化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现在高速直通家门口,我们建起布依民俗博物馆、布依广场,每到‘三月三’‘六月六’,游客多的时候有10多万人。”村委会主任蔡正法介绍,村里还有湿地、温泉,民俗文化游备受追捧,“去年全村接待游客83万人次,收入4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2元,均创新高。”

伴随山地旅游向纵深推进,衍生而出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

金秋九月,金黄的稻田,绵延的青山,搭配保存完好的布依村落,构成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油画。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沿山镇石板村腊利寨,不少游客特意驱车盘旋而上,竞相打卡留念。

“目前道路有些狭窄,但现在正规划贵阳外环路,其中一处的匝道口就在腊利寨。”石板村党支部书记罗军相信,随着交通的进一步改善,腊利寨必将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茶园游、梯田游、湿地游、民俗游……借助山地旅游这张牌,贵州持续在“山地旅游+”上下足功夫,推动旅游同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产业强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广大群众富起来,贵州山地旅游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本报记者 万秀斌 苏 滨

本报记者 万秀斌 苏 滨

(万秀斌 苏 滨)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