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央视新闻报道,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在一家店铺的王者荣耀租号区,花费33元租了两个小时账号,按店家提示进入游戏界面,整个过程并没有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通过网络平台租买游戏帐号,已经形成一条非常成熟的灰色产业链。针对央视新闻报道一事,腾讯游戏官方微博昨晚紧急回应称,账号租卖严重破坏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截至目前,腾讯已向超过20家账号交易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起诉或发函,要求停止相关服务。(《中国证券报》9月7日)
“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上线一周,“花33元租号打两小时王者荣耀”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而另一条热搜则更加讽刺——“过半学生可解开游戏防沉迷系统”。显然,这个“史上最严”距离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家长们的期待,还有相当距离。
舆论炮轰、监管令频出,聚焦于网游企业未成年人保护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可谓各界多年积怨的集中释放。对此,网游企业的表态不可谓不端正、不深刻,但真正衡量其效果的,还是身份核验措施是否有漏洞可钻。以账号租卖为例,这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可谓最常见的身份冒用手段。作为每天与用户“亲密接触”的游戏企业,对此不可能不知情,更不可能无力识别和阻止,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保护系统有名无实?倘若过半学生都能轻易绕开防沉迷系统,甚至“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三点排位用赵云拿五杀”都成了见怪不怪的笑谈,这些企业给人的印象无疑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第一时间向多个账号交易平台起诉或发函,这当然有必要,但也给人以转嫁责任的观感——作为游戏企业,不应该有歉意吗?毕竟身份冒用要想成功,还须经过自身防沉迷系统的验证,两者缺一不可。“破防”的责任是双方的,甚至游戏企业的责任更大,因为掌握入口检查的正是他们。进一步说,即使账号网络交易被完全阻止,当面交易、借用亲属账号也很难禁绝,难道游戏企业只能听之任之?要知道,早在8月3日,就有游戏企业提出了“双减、双打、三提倡”的整改措施,其中,“双打”内容本就包括“打击用户通过加速器登陆及部分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账号的行为”。如今的现实说明,要么是打不过,要么压根就没真打。
未成年人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就像许多成年人在短视频APP上无法自拔一样,让自控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适可而止,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如此,游戏厂商须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在“减时长”“减充值”“打击身份冒用”等举措上动真格的,尤其是要升对疑似未成年人的识别精度,如加大人脸识别频次,遇到违规行为直接封号,这样才能避免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带来的诸多弊端。相反,如果总是“打一鞭子动一下”,表态多于行动,甚至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以形同虚设的措施应付舆论了事,必然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持续的伤害。
公众期待的,是游戏企业将雷霆手段最先、最猛地用在自己身上,真正为未成年人建立一道“防火墙”。在游戏沉迷对未成年人精神、学习和身体造成伤害已成共识的当下,面对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游戏企业必须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双减”政策出台后,绝不能让从辅导班回到家里的孩子,转身又被网游所“俘虏”。
企业总是趋利避害的,这个“利”既包括纵容带来的灰色利润,也包括可能遭遇惩戒的利益考量。因此,规范企业行为不能仅靠道义、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引导,当自律不起作用时,监管部门就不能对其“挤牙膏”式的自我整改继续宽容下去,唯有对那些阳奉阴违、“不打不走”的企业进行严惩,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也让行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石林)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