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初心,缓解教育焦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未来,精锐将继续注意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帮助家长做好优化孩子心灵,提升学习力的工作,以“补充教育”为底色,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为国家教育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初心,缓解教育焦虑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7-30 17: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地,意味着教育培训行业将面临着史上最强的监管,这也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

过去的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投资创业兴起的十年,教育板块也成为其中火热的风口之一。但是,教育培训行业兴盛的同时,“鸡娃”“内卷”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孩子的成长与选择成为一场家长之间无止境甚至有些畸形的竞争,同时校外教育在资本的助推下也催生了诸如广告营销乱象、刻意制造家长焦虑、集资卷款跑路等问题。

教育企业应如何应对“双减”政策?在行业竞争加剧、教育板块股市大幅波动下,教育企业又该如何寻求逆势发展?带着诸多疑惑,记者专访了美股上市教育企业精锐教育CEO张熙。

帮助教育回归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曾几何时,在各路资本的裹挟下,线下线上教育培训类公司狂飙突进,各种线上视频教学,线下一对一辅导可谓充斥着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快速发展背后的乱象丛生,扰乱了教育行业。

就在政策落地后的几天,月26日,A股教育板块大幅低开,学大教育、昂立教育、中公教育等昔日明星教育股均以跌停收盘;港股教育板块亦集体跳水,新东方收盘大跌47.02%;美股教育股上周末已经先行崩盘,好未来(学而思)、新东方等较股价高点已跌去九成。

股市的暴跌意味着依靠资本带动企业高速扩张已被颠覆,企业不得不谋求自救、转型或剥离。

在张熙看来,监管政策的目标极为清晰,就是阻止无序扩张的资本进一步垄断、异化教育产业。此次“双减”政策的背后,就是让教育培训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

“精锐从2008年创业开始,就注重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统称。知识会过时,但学习知识的能力永不过时。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鱼,不是为了提高分数,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的热爱是很重要的。终身学习是人类成为地球主宰的重要原因。回归到初心,我们希望可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张熙解释道,“我们有学习方法论,不单是学一道几何题。我们做的是个性化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学习力指导。我们从家庭教育切入。很多家庭的矛盾都来源于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孩子学习问题又激化了家庭矛盾。因此我们更多解决的是家庭教育问题,尤其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妈妈的问题,同时父母都要参与进来。加上我们有专业的方式,能看到孩子学习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走上蜕变之路。事实上,伴随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价值的推崇,家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学校教育的挤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精锐教育聚焦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强调家庭教育的培养。精锐很早就成立学习力研究中心,跟北大哈佛等名校专家教授一起研究学习力。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学习力指导

当前,社会上对于“减负”有种这样的认知,即不额外补课,认为直接取缔教育机构既可以整顿教育机构乱象,又可以从源头上为孩子减负。那么,教育机构和减负是否是对立的关系?

  锐教育CEO 张熙

对此,张熙从自身的学习经历,总结认为,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善于规划时间,兼顾兴趣爱好的培养。“包括精锐这样的教育机构作为公立学校的有益补充,我们强调个性化,因材施教,都是一对一,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不同的孩子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精锐的“一对一教学”类似于医疗行业。“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某种程度上像是家庭教育和学习力的诊所。针对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和家长。一个疗程3个月左右,有的家庭需要2到3个疗程。只有家庭教育和学习力有问题才来,没问题不用来。疑难杂症找我们。我们就是家庭教育和学习力的诊所,”张熙称。

精锐教育机构其实就是培养综合素养,家庭教育及学习力的场所。通过鼓励式教育,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好的习惯,以全面教育为指导,以家庭教育和学习力培养作为切入点,这是精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精锐将继续注意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帮助家长做好优化孩子心灵,提升学习力的工作,以“补充教育”为底色,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为国家教育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