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莉
6月5日正值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联合体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介绍说,2020年度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是由两院院士和联合体成员单位推荐,由15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的。今年已是连续第二年开展。2020年度入选的进展内容,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绿色GEP核算方法、新冠病毒监测等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动态。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涂瑞和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2018年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环境、生态、气象等11家全国学会,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协同创新组织。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担任首届主席。
当天发布的2020年度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决策的我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包含碳中和目标在内的四种长期发展情景下的转型路径及其碳排放路径、技术需求、经济成本和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揭示了转型目标、行动时机和措施力度与转型效果及其经济成本间的综合作用机制和规律。
——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创建。概念厂技术团队构建了包括四十余项核心关键技术的技术体系,包括:高效极限脱氮除磷技术、紫外催化高级氧化新兴污染物氧化阻断集成技术与装备、以再生水为单一水源的大尺度水环境构建技术、污水处理设施生态综合体构建理念与技术等。
——黄金航道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协同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项目探索了全球黄金航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了基于航道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黄金航道识别方法;提出黄金航道发展三阶段理论,构建了长江黄金航道评价方法体系,建立了河流全要素监测-检测方法体系。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路径优化关键技术。团队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面向详细行业和技术的多尺度耦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源排放清单;突破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下污染物减排量的反算技术;评估了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路径下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效益,量化了低碳能源政策的健康和气候影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与应用。GEP核算可以定量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的生态关联,并能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生态补偿政策制订,以及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GEP的概念2020年被联合国统计署采纳为生态系统核算指标之一。
——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组研究构建了自动监管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工程应用与推广。首次系统建立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自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支撑了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该项目揭示出夏季青藏高原低温环境下独特的陆面-边界层-对流层云降水物理特征以及青藏高原通过全球大尺度垂直环流和遥相关产生的全球气候效应;通过改进参数和方法,明显提升数值预报模式在青藏高原及下游地区的降水模拟能力。
——发现食用蔬菜和作物吸收微塑料的通道与机制。该项目发现一种塑料颗粒进入植物体的通道与机制,在植物新生侧根边缘存在狭小的缝隙,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该“通道”跨过屏障而进入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传输到茎叶组织。
——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区协同防控。项目创建了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方法和防控理论;突破了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结合的关键技术;创新了大理模式、兴山模式和宜兴模式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模式并制定了3项农业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已列入国家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并推广应用到118个国家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县。
——新冠病毒气溶胶采集与监测的研究。研究获得了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直接证据:创建了现场空气中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系统,无需人员进入被测环境即可进行程序化扫描式地采集气溶胶样本;利用自主研发的呼出气采集系统,揭示了人体呼吸也是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方式。(图片由中国科协提供)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