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追思会在青岛同步举行

六十甲子杂交水稻万家百姓享温饱,十年春秋海水稻亿亩荒滩变良田。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追思会在青岛同步举行

来源: 科技日报
2021-05-24 15: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杜德乐

六十甲子杂交水稻万家百姓享温饱,十年春秋海水稻亿亩荒滩变良田。5月24日 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设置小型吊唁堂,同步开展袁隆平院士追思会。

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一楼大厅,“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的字样庄严而肃穆,一批一批的市民群众前来悼念,有的是三五结伴,有的独自一人默默不语献鲜花、寄哀思。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悲痛。至今,人们说:“难以接受这个消息”。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注定让人久久无法忘怀。他以一稻济世,保万家粮足。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为“稻粱谋”,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首创水稻杂交技术

袁隆平首创性地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了水稻的单产,为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又将增产粮食的目光投向盐碱地,开始选育耐盐碱水稻,他想再走出一条新路来。2012年开始,袁隆平院士带领青岛研发团队,从国内外广泛收集具有优质性状的特种种质资源,包括耐盐、耐旱、耐碱等资源;利用杂交水稻技术结合太空育种、化学诱变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多种技术手段选育耐盐碱水稻,与国内外专家一起,育成了一批海水稻品种。

2016年10月1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袁隆平院士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由他领衔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

2017年5月7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青岛揭牌,袁隆平院士亲临现场揭牌。

2017年9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进行现场测评,袁隆平院士通过直播全程参加,对300多份材料中选取的4份表现较好的材料进行了测评,获得1个亩产潜力在620.95 kg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另外3个亩产潜力也均在400 kg以上,成果显著。

“海水稻进行测产”作为十大科技成果代表被写入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并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海水稻世界领先”。种子选育技术获得突破后,团队开始深入探索土地改良及智慧农业及产业化发展之路。

2018年开始,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以“良种、良田、良法、良态”理论为核心,完善海水稻的栽培管理、土地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并在全国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上开展实验。

“海水稻”从胶州湾畔种到四面八方

在袁隆平科学布局下,“海水稻”种子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

团队陆续在青岛城阳、山东东营、陕西延安、新疆喀什、浙江温州、黑龙江大庆和阿联酋迪拜、山东潍坊、新疆阿克陶、河南淅川、青海格尔木、宁夏石嘴山等多地开展实验,海水稻平均亩产超400kg。

袁隆平院士带领海水稻团队与城阳区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做大做强海水稻产业,发起抢占智慧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高地攻势,三年时间,从实验田到万亩示范基地,到中华拓荒人“十百千”工程,海水稻亩产测产超千斤,海水稻产业推广拓展到全国和海外,通过产业聚集和创新拉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袁隆平院士寄语城阳——“阳光城阳,成就梦想”。

2018年,华为集团轮值董事长郭平、胡厚崑先后两次来访,并就智慧农业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并在青岛城阳共建智慧农业暨土地数字化全球联合创新中心,这是华为唯一一个在农业领域的联合创新中心,为盐碱地改良跨入数字化时代,为大规模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

袁隆平为加快推广进程,2016年底就建议农业部提前布局开展耐盐碱水稻区试,并受农业部委托,牵头国内18家研究机构联合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经过两年区试与一年生产试验,2020年首批4个品种通过国审,今年共有13个完成试验的品种提报审定,后续年份将有更多品种完成区试报审。

今年,为满足广大育种家的需求,国家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为5个组别,共70个品种在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42个试验田块进行试验。袁隆平始终关注粮食安全,致力海水稻产业推广。他常讲,“我们全国的盐碱地有十几亿亩,推广种植一亿亩海水稻,每年可新增粮食三百亿公斤,多养活八千万人口”。在今年1月的第五届海水稻论坛致辞中,再次指出“亿亩盐碱地荒滩变良田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搭建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

2019年3月,博鳌论坛期间袁隆平院士建议创建国家级海水稻研究机构,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协调科学技术部推进此事,后续确定科技部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3月,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这是全国第四个国创中心,也是农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定位于为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技术储备和产业化推广。国创中心总部设在三亚,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在长沙设立种业研究中心,在海口设立生理调控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国创中心盐碱地改良研究中心依托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建设,研发方向聚焦盐碱地化学、物理、生物和工程等改良技术研究。

2018年,海水稻团队和华为公司共建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为盐碱地改良“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共同发起智慧农业创新联合体,为海水稻产业推广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并与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共建海水稻协创平台,推动产学研转化。

启动“海水稻十百千工程”

2020年6月,袁隆平在2020年海水稻插秧节上提出海水稻“十百千工程”计划2020年在全国推广海水稻示范种植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良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在国内外进行广泛推广,推进海水稻示范种植,传递盐碱地稻作改良重大意义,传承“中华拓荒人精神”,加快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袁隆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按照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8000万人口”,海水稻团队以创新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盐碱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为我国增加耕地面积,打牢农业基础,抓好粮食生产。

为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地带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中国人的饭碗端的更稳。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高举袁隆平院士拓荒人精神旗帜,践行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亿亩荒滩变良田的伟大梦想,做新时代的中华拓荒人,面向社会及行业需求,以水稻耐盐碱机制、耐盐碱水稻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等行业共性、关键性问题为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全力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以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稻作改良技术推广、装备制造、成果交易、智慧农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新业态,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助力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

斯人已逝,夙愿犹在。吾辈当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继承袁院士梦想,让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王健高 杜德乐)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