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西宁5月19日电(记者张蕴)19日,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面积持续增加,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条例、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等措施,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目前,青海湿地面积持续增加至814.36万公顷,居全国第一。19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2.5万公顷。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湖泊面积稳步增加,青海湖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物种种群数量显著增长,据测算,2020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目前青海湖鸟类种数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0多种,每年吸引中国1/3鸟种群、30万只候鸟前来栖息繁殖。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3000多只,藏羚羊恢复到7万只左右,雪豹数量上升至1800多只;总投资230亿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实施,治理黑土滩1068万亩、封山育林631万亩、沙漠化防治300万亩、湿地保护1660万亩,生态移民1.1万户5.57万人。2020年该省林地面积1.6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4%。
此外,目前青海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类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可可西里藏羚羊。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摄
(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