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紧缺人才如何培养?5月15日,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2021集成电路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等高校、紫光同创等企业的200名多名集成电路专家聚集一堂,围绕论“构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一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宁致辞。
集成电路人才缺口预计超过20万人
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发展,支撑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持续提升。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超过20万人。随着近几年集成电路行业的不断升温,到2025年人才需求量更大,缺口预计在30万人左右。
“集成电路是我们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产业化的需要。”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形势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宁表示,产业发展需求最重要的是,把高校培养的人才输送到产业中,所以学校不能孤立地去讲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举办本次论坛,就是希望能搭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桥梁,让学校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重点,同时也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向产业传递。
今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引起多方关注。会上,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教授表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将聚焦电路学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事实上,在清华大学之前,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始了集成电路、微电子相关学院。
“现在国家集成电路人次培养基地已经达20个。”模拟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儒章介绍,从2009年起,我国集成电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文件出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9所大学已经建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4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已经获批,还有多所大学正在筹建相关的学院和平台。
 
论坛交流现场。
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还需深度融合
集成电路的人才培养上该如何产学合作?
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徐申在分享中坦言,目前高校存在着招生日益扩大,保证高质量、培养缓解需查漏补缺与优化;课程体系中紧密结合产业前沿的实践环节需要突破和丰富;培养方案中各学科交叉互融不够,缺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特色培养;具有丰富产业精液的高水平师资需要大大加强;专业学位考核标准和学术型区分度不大,需改革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等问题。
徐申建议,高校校内本科各学科增强集成电路相关内容,支撑集成电路学科,如恢复本科集成电路专业,相关交叉本科专业增加自身专业内和集成电路相关的培养内容。学科内部加强交叉特色的举措。如拓展到相关专业招生、基于现有基础,围绕产业急需的交叉方向,提供师资增量等。同时,他还建议建设本硕博贯通的“企业”班,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供图制定培养方案,体现来自产业高端需求。
“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建议不同方式,不同层次培养人才。”李儒章表示,如中专、大专职业技术及校外培训等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针对版图设计、工艺制备操作和测试操作等培养专业性人才。同时,加强业务和素质教育,引入更多的培养机制。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订单式”培养人才。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能上机做设计,加强实际技能的培养。
“重庆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协同平台,调整高校集成电路学科设置,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总工程师匡建介绍,重庆目前已有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61家,目前重庆设立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本地高校有21所,还与电子科大、中科院等11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培育集成电路中高端人才。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作为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西永微电园产业部部长周云霞介绍,在产教融合方面,西永微电园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北理工重邮、重大、新加坡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了微电子产业研究院,并与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助推高校为企业培养定制化、个性化人才,促进高校与龙头企业以及本地集成电路企业合作,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