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高低起伏的山地和丘陵地貌上,湘江之水渡苍山、行峡谷、浮翠岛、绕沙洲。远远望去,一弯绿水蜿蜒流淌,漫江景致,美不胜收。
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株洲清水塘大桥就位于湘江上,是助力清水塘老工业区完成“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蜕变的重要一环。为此,建设团队进场前,就树立了“保护环境,文明施工”的重要管理理念,定下了“在清澈的河水上架桥,绝对不能污染河流”的环保管理目标。
要避免河水病变,第一步便是要找到可能诱发污染的“病因”,以策万全。建设团队迅速化身成为“环境医生”展开诊断,查找病源……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医生”们找出了会对河水构成威胁的“病因”。其中,毒土是积存已久的“顽疾”。
株洲作为全国重点工业城市,曾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不过,在创造巨大工业产值的同时,清水塘老工业区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三废”的熏陶下,土地染上了“毒”,成了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毒土壤,湘江也不能幸免,污染也一度令其不堪重负。
近年来,地方政府力推大保护和大修复,湘江虽日渐“水绿、岸清、景美”,沿江居民也从过往的“关窗闭户”,慢慢地开始“倚窗听雨落”,湘江两畔,渐现旖旎风光。不过,湘江仍大病未愈,因为“毒土”问题没解决,“毒”随时会通过地下水循环“溜进”湘江。
“为此,我们在准备大桥开工前,便着手展开土壤修复,通过‘内’调助力湘江‘旧病痊愈’。”项目环境工区副总工张恒勇说。
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分。“我们主要通过这些水井给土壤做‘体检’,即在对监测井的水样进行集取后,运用专业的污染物检测仪测出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开工两个月走遍大大小小五十多个施工作业区,走坏两双鞋的张恒勇指着路边不时出现的水井解释道,“通过环境治理前后的取样对比,就能了解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
在一旁的道路工区施工部长金彪接过话茬:“现场的监测井就是我们给工业区‘验血’用的,我们通过定期监测地下水等指标来确定它的‘病情’,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几经研讨后,建设团队开出了“原位固化稳定化”的方子,即通过高压旋喷注射设备将水泥浆和“定制药引”重金属稳定化药剂注入到地下,先利用水泥将污染物“包围”起来,再借助药剂对重金属实施“演变”,使其从液相的离子态变成不易溶解、迁移的固相络合物后,排毒完成。
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治理后基本满足建设用地要求,湘江株洲段水质标准也由III类提升到了II类。
但大伙儿并未得意忘形,又将“火力”对准了大桥桩基钻孔施工产生的泥浆,因为直接排放会造成重污染。“给泥浆‘洗白’是我们的克敌之道。”安全总监郑伟康说。
为了完美呈现“洗白”手术,项目部可是花了不少力气。给泥浆验明正身是基础。经过技术人员“火眼金睛”的辨认,泥浆被分成可分解的有机物泥浆和含有高浓度可溶性盐、重金属,不易被植物降解的废浆。
废浆无疑是湘江污染的“头号敌人”,为此,项目部严格要求循环沉渣形成的废浆经专用泵抽入大型废浆箱,再装入罐车外运排放至废浆池,”郑伟康翻开废浆池示意图说,“在这里完成泥、水分离手术,但需借助一种‘絮凝剂’的物质进行搭桥。”
因其有极强的吸附、电解中和能力,因而,插足泥浆水后,会迅速对泥浆发起攻势。运用自身的技能打破之前的稳定、放手对水中的微细泥颗粒大肆“捕捉”。一旦重组的泥颗粒比重超过水的比重,便会乖乖沉降。这时泥、水分离手术算是成了。但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初次“洗白”后的水会通过专门的水泵排放到蓄水池,做二次“美容”,以便彻底去污到达工业用水排放标准,剩下的污泥砌土翻晒,就地回填。
“正常泥浆‘洗白’相对简单,”张恒勇说,“但注重下好先手棋,钻孔中要先用筛网对小碎石、砂等固体颗粒物进行隔离,以降低后续去污成本。”经过微手术后的泥浆排入沉淀池,经过15天的“发酵”,完成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摘除后,再回收至泥浆箱进行循环使用……
“情系湘江水,保护湘江美”已成为每一位职工耳熟能详并扎根于心的理念。项目部还通过成立环境保护责任小组,制定奖惩制度,汛期对漂浮的污染物进行打捞,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堂和环保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环保教育,让每一位工程建设者都自觉成为湘江环保的践行者。“张河长,您又在‘晨练’了。”每天清晨开工前,工人老张总是撑着小船行驶在湘江上进行漂浮物打捞,“湘江的污染不是一天造成的,对她的保护和治理也是一场持久战,保卫好湘江水,给咱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些财富。”“巡河员”老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胡云 薛晨)
(胡云 薛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