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月6日电(曹静) 在西江镇扶贫车间里,某家入驻企业门口的公示栏上贴着几张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补贴申请明细,补贴金额每人每月300元,加上工资,多的能挣近3000元,少的1000元左右。
“工资多少要看工人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多劳多得嘛。”当地干部介绍说。
这间扶贫车间位于江西会昌县的西江镇,2018年投产,已入驻19家企业,近2000名工人。车间里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电子、服装企业,也有生产当地特色藤器家具的。企业缴纳的厂房租金,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公司管理,作为分红给到各村,用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或者帮扶困难户等。
藤器家具车间的工人
“每年下来,一个村能拿到10万元左右的分红,还有好几个村能拿到10万以上。”地方干部介绍说。
扶贫车间在我国脱贫攻坚背景下产生,其建设和运营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为的是吸引资本和产业走进农村,鼓励创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因为对产业有带动作用,扶贫车间被看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疫情期间,复工稳就业
2020年初疫情期间,西江扶贫车间2月19号复工。当地干部介绍,当时各家企业的订单减少,即使产量不多也要坚持复工,这是六稳六保的重要措施。
“上半年订单不太稳定,40多个工人轮岗上班。下半年订单稳定了,我们一直在招人,现在一共有70多名员工。”扶贫车间的一家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职员说。他介绍,现在该企业日产电子零件达到15万件,比年初增长了5倍。
张师傅所在的外贸企业的生产情况也有所好转。他的工厂负责生产刺绣布贴,被潮流的欧美年轻人当做衣服装饰。
“年初刚复工的时候,订单少,我们厂的工人都是干一天休一天。现在订单慢慢多了,基本能保持全天生产。”他说。
刺绣布贴工厂的工人
扶贫车间的彭主任介绍,为稳就业,扶贫工厂所属的会昌县在疫情期间给建档贫困劳动力及雇佣建档贫困劳动力的企业提供补助,个人一次性就业补助由疫情前每月的200元提高到300元,企业的由100元提高到200元,申请条件由稳定就业满6个月放低到3个月。
在一家服装厂,厂长赖智辉拿出的补助清单显示,该厂7月份共得到2万9千元补助,包括疫情提标岗位补贴、一次性用工补贴等。赖厂长说,他们的产品走网上销售,疫情对销量影响不大,复工之后,除了到岗的老员工之外,又陆续招聘了几十人,其中有十多名是贫困劳动力。
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外出打工的村民滞留在家,他们成了扶贫工厂的招工对象。
“扶贫车间原本就面临招工困难的问题,因为很多村民一般都会到外地去打工。”当地干部介绍说。“疫情期间,为了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我们向村民宣讲扶贫车间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村民来工作。”
目前,扶贫工厂的平均工资有3000元左右,像服装、电子这样按计件方式结算的,熟手工人月工资能达到5000元。在扶贫车间工作,采访的人都说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同时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以前,每年背着行李出去打工,到过年才回来。现在在家这边工作,平时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小孩。”赖智辉说。他的服装厂2018年入驻扶贫车间,团队里一部分管理人员是他以前在广东打工时认识的朋友。
受订单量的影响,刺绣布贴厂虽然没有扩招,但现有的这50多个员工中有一部分是之前招聘的返乡劳动力。
“生产刺绣布贴是需要点手艺积累的,有的人在外面打工学会了手艺,家门口又正好有了工厂,就回来了。”张师傅说,“扶贫车间有政策扶持,贫困劳动力能拿到补贴,回来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不是很好吗?”
激活农村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和许多乡镇一样,西江镇因为产业发展有限,就业岗位不多,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寻求打工机会,人口外流问题有待解决。扶贫车间的建立,吸引了年轻人回乡,他们在外面积累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正是扶贫车间所需要的,而扶贫车间的政策则为他们提供了政策保障。
“村里帮忙招工,镇里负责后勤服务,我们只需要专注生产,省心很多。” 盛达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肖世文说。他之前在福建石狮创业投资办厂,2019年回乡在扶贫车间建厂。
扶贫车间的彭主任说,车间每平方米的租金为2元,前3年税收返还,加上各项岗位补贴,入驻的企业能专心搞生产,带动地方就业。同时,扶贫车间还将原本散落在各村的服装作坊聚集起来,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
“车间给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补贴,提高工人技能,只要满足条件,企业能拿到500元/人的补贴。”彭主任说。车间还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鼓励机构与车间展开合作,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人技能。彭主任拿出的政策文件显示,培训补贴政策从2019年4月16日开始实施,暂定执行三年,即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政策还将延续2年。迈入“十四五”,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将逐步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倾斜,政策的延续性将帮助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彭主任展示扶贫车间相关政策
当地干部说,扶贫车间目前仍面临招工难、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他希望扶贫车间的政策和服务能起到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西江办厂,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给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把他们留在家乡。
会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池素莲、华辛明,实习生梁文慧、李新瑞、李庆丽、徐蕴宸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曹静 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