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里谁知“木兰”心
——豚迷任增颖与四届大连海洋文化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见习记者 马如兰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今年6月以来,第四届大连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高潮迭起,社会关注度一路攀升。11月29日上午,文化节在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极地馆落下帷幕。嘉宾、获奖青少年代表、优秀大学生海洋科普志愿者代表以及近500名观众齐聚一堂,现场座无虚席。
本届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紧扣2020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落实新时代海洋建设新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海洋”为抓手,宣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强调依法治海;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形成全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连海洋强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著名海洋学者陆儒德教授赠书仪式
大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原主任方军在闭幕式上致辞,祝贺2020年大连第四届海洋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大连市关工委老战士报告团团长李光祥将军、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程学忠、大连海军舰艇学院陆儒德教授、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子平依次致辞。
大连市第二届“百名海洋环保小卫士”、大连市第二届“百名蓝色海洋小天使”及大连市第二届“最美海洋人物”评选的获奖代表及秀大学生海洋科普志愿者分别讲话,表达了他们热爱大连、热爱海洋,愿意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愿望。特邀嘉宾们先后为四组获奖者代表颁奖。湖南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任增颖当选大连市第二届“最美海洋人物”。
闭幕式上,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聘任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韩家波研究员为总顾问。当现场大屏幕呈现出辽东湾大连斑海豹的航拍视频时,现场观众们深感震撼,一片惊叹。
就海洋文化传播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事宜,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会与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大连海洋文化节的闭幕式定点落户圣亚。就海洋主题研学等事宜,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会与博鳌国际研学旅行联盟执行委员会达成了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协议。
圣亚员工们组织的守护蔚蓝公益活动
精彩的青少年海洋文化主题文艺演出也为闭幕式添声添彩。童声合唱《大海啊,故乡》将观众们的思绪带回了与大海故乡相伴的童年时代;童声独唱《天之大》让大家不由感恩大海母亲给予的无私馈赠。
纷呈亮点,从何而来?闭幕式现场各个流程与环节,都有环保志愿者任增颖全程参与协调。
在她的精心设计下,闭幕式现场大屏幕多处背景图片采用了大连周边海域东亚江豚自由游弋的画面,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与会人员认识到东亚江豚的存在;现场播放的大连长海海域东亚江豚与浆板运动员嬉戏的视频,观众无不感叹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自6月7日启幕以来,本届海洋文化节历时5个多月。在大连市关工委的支持和带领下,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促进会携手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围绕海洋文化、海洋科普、海洋体育、海洋产业、海洋旅游、海洋美食、海洋保护、海洋科技八大板块进行11项系列活动。
大连三面环海,海域广阔,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拥有全国1/10的海岸线、541个海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历年来,“大连海洋文化节”的运作重点在于公众参与度高,整体架构在于倡导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共建大连海洋生态文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本届节会延续前3届的精彩,海洋生态文化系列宣教活动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中。文化节不断号召大连市民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是主办者的宗旨。文化节还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创建大连“海洋中心城市”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的大背景下,对常年致力于海洋动物保育、救助的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来说,保护濒危海洋生物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已责无旁贷。
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现场
该研究所立足大连地区优质环境和技术资源优势,以“保护、科研、科普、生态”八字方针为指导,基于濒危保育-科普教育的联合模式,重点突出具有生态友好、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理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大连遥遥相望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自2012年开始构思中国江豚保护的整体行动,在长江淡水江豚保护和海水江豚保护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对而言,近年来,长江淡水江豚保护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中国海岸线上的东亚江豚及印太江豚的公众关注度依然极低。
任增颖通过多年调研,总结了目前国内海水江豚保护的现状。首先,学界对此物种的重视程度不够。系统的“海水江豚生态调研”科学考察在2018年5月21日由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在山东沿海启动。当时,全国海岸线上的海水江豚数量及生活习性无从得知,且至今没有可供参考的有关全国海岸线上海水江豚生存现状的科研报告,科研严重滞后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同时,许多沿海城市高校拥有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以及科研力量,但并未开展深入的东亚江豚及印太江豚的研究。
大连长海海域附近的东亚江豚
其次,公众对该物种的认知程度极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此物种的存在,更谈不上参与实际保护;渔民误捕情况频发,据保守估计,每年中国海岸线上有超过3000多头海水江豚默默无闻地死亡;绝大多数沿海城市的市民十之七八不清楚海水江豚的生存状态。
再次,由于其与海洋生态保护部门的职责分工不同,这也导致了该物种的保护经常处于“真空”状态。作为水生野生动物,其主管部门是农业农村部。但通常是发现海水江豚死亡之后,渔政部门才会赶往事发现场进行后续相关处理。所以,东亚江豚和印太江豚的命运,在很多沿海城市被媒体报道也多是其死亡之后被掩埋的现场。
最后,与濒危物种海水江豚保护可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极其有限,不构成《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有关情节的,基本上无法约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奔走于山东与大连,任增颖一直将海洋江豚保护定位为自己必须要推动的主要内容。这些年,她与江豚保护协会密切沟通,就海洋江豚保护不遗余力、持续不断地想方设法。
目前,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正在持续推进《构建中国海洋江豚保护联盟》的一部分设想,在社会各个层面寻找志同道合的团队携手前进,只为留住“渤海河神”的微笑。
本届海洋文化节期间,组委会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系列体验类活动,不断凝心聚力,共同提升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组织下乡扶贫、举办首届大连海洋博物馆建设研讨会、协办海岛帆船大赛、走进辽参小镇捕捞节、参观海参博物馆、海洋科普进社区……组委会通过各种体验,让更多人深度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宣传大连海洋文化,提升大连城市形象。
海上看大连系列亲海活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018年5月,已在海水江豚保护领域奔走呼号了6年的任增颖,开始在大连南部沿海进行东亚江豚的调研、保护及宣传。她每月到从大连南部海域小平岛到棒棰岛的海域现场4次,每月撰写2篇《共同保护海水江豚的家园》行动报告。
大连行海水江豚保护公众宣传活动
2019年2月,100头大连斑海豹幼崽被盗猎事件发生后,任增颖又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斑海豹保护的宣传。她借力“第三届大连海洋文化节”,做足了斑海豹保护的宣传活动,先后用“爱我,你就抱抱我”,“海豹看大连”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斑海豹保护的重要性。
“爱我你就抱抱我”斑海豹公益宣传活动
同为“海猪”,东亚江豚的命运比斑海豹要更加糟糕。由于公众认知度低,东亚江豚经常被当成“大鱼”在鱼市售卖,旅顺就经常出现东亚江豚亚成体被捕捞致死的事件。于是,任增颖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海水江豚保护,以多重身份寻找更多机会。
为了方便标识,任增颖索性将微信昵称设为“海水江豚”。她常跟老友调侃:“现在我已经让鸟事随风,移情别恋于海水江豚了。”
回顾2019年2月至12月,她一心只想更加广泛地宣传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半时间都在路上奔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3日举办的建设辽宁大连海洋博物馆首届研讨会上,任增颖在开放式发言环节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山东各地沿海及大连沿海进行东亚江豚保护的历程。她用《共同保护海水江豚》这一讲座科技进行展示讲解,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建设大连海洋博物馆首届研讨会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而海洋治理新秩序的核心是重建海洋的共有性,即共同生存、共同资源、共同责任。
如今,大连海洋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然成为大连海洋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江豚保护,也成为了大连海洋文化节中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重点内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增颖说:“我们殷切期待,海洋江豚保护能够在此平台上有更多合作和进展,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形成合力。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将始终秉持‘绿色理想’‘蓝色信念’,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而不懈努力!”
东亚江豚的塑化标本
(徐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