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交会“上云”看企业数字化转型

“网上广交会”不只是传统展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还向广大外贸企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唯此方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数字经济将日趋活跃,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将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从广交会“上云”看企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 经济日报
2020-06-18 07: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网上广交会”不只是传统展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还向广大外贸企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唯此方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数字经济将日趋活跃,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将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经过两个月紧张筹备,备受关注的“网上广交会”如期而至,2.5万家企业、180万件商品以及全球数十万采购商参与,让本届广交会毫无悬念地成为疫情暴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性贸易盛会之一。

尽管这不是广交会第一次“触网”,但却是举办63年来第一次从线下整体搬至“云端”。对于以往不能到会的买家或卖家来说,“网上广交会”让彼此只需“屏对屏”,即可完成从下单到接单、从生产到物流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网上广交会”虽是疫情下的特殊之举,却依托数字技术发展进步,能够在“云端”为中外企业创造互利共赢新商机。

从短期需求看,外贸企业需要通过广交会获取新的订单,以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贸数据显示,尽管出口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但增幅环比有所下降,在全球疫情防控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稳外贸将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有市场机构调查表明,当前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大多以短期或存量订单为主,近八成企业反映订单同比下降。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以广交会拉动订单增量,是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必要措施之一。

从长期发展看,“网上广交会”将继续承担起外贸发展“晴雨表”的作用,同时也有望成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也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网上广交会”连续10天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直播、网上洽谈、视频会议等场景应用,对数字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促进国际经贸交流的同时,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全球贸易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数字化带来的全场景、高精度、无边界体验,给未来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在展现出“线上贸易”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事实上,疫情之下,企业“上云”已迫在眉睫,一些数字化转型起步早、程度高的企业已率先尝到了逆势增长的甜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数字经济将日趋活跃,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将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有舆论认为,“网上广交会”是全社会、全球参与的一次“云试验”。这样的定义是有依据的,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施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复市,中国经济实现了较快恢复,夯实了广交会“云端”举办的底气和实力。就在1个多月前,由17个中央部委、12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通过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网上广交会”的举办也正是建设上述生态体系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项创新之举,“网上广交会”最终能带来多少成交订单,成交额较传统线下交易能否有所提升,“屏对屏”多大程度上可替代“面对面”,尚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但我们相信,“网上广交会”不只是传统展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更向广大外贸企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唯此方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顾 阳)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