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黑名单”管住直播带货乱象

万物可直播,人人能带货。前有薇娅、李佳琦等网红主播顺利“出圈”,后有罗永浩、董明珠等企业家的追逐,直播带货俨然成了今年最热闹的风口。直播带货是“粉丝经济”,主播扮演着推销员、购物达人、广告代言等多重角色,要让粉丝产生足够的信任感,从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将产品卖给“粉丝”。

用“黑名单”管住直播带货乱象

来源:检察日报    2020-06-17 08:36
来源:
2020-06-17 08: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万物可直播,人人能带货。前有薇娅、李佳琦等网红主播顺利“出圈”,后有罗永浩、董明珠等企业家的追逐,直播带货俨然成了今年最热闹的风口。然而,在现象级事件频频刷新眼球的同时,直播带货乱象日渐暴露。直播间数据造假、主播虚假宣传的情况屡见不鲜。电商直播谁来监管?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信用评价制度和投诉监管制度(6月16日《北京日报》)。

直播带货确实很火爆,我们也几乎进入了“全民带货”的阶段,但是问题也很多,诸如刷单、刷粉、假货、虚假宣传、售后瑕疵等,这些都让直播带货行业充斥着浮躁气氛,产生了巨大的销售泡沫,以及各种坑人的套路。当然,这些问题在其他互联网领域同样存在,譬如传统电商、网络视频等都饱受这些问题困扰,而如今,直播带货似乎在重蹈覆辙,陷入了各种混乱之中,令人为之担忧。

造假的根源在于利益。直播带货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产业,从业者众多,行业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注册个直播平台账号,就可以带货了。但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各方为了争抢流量资源,实现各自的利益,就不免夹杂一些违规操作,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行业乱象。从有效治理的角度看,斩断违规者的利益源头,乃是最佳策略。因此,将造假者纳入“黑名单”,使其无法再获利,乃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黑名单”制度有成功经验可循。在直播带货尚未兴起之前,网络直播亦曾火热一时,主要是秀场、游戏直播,在资本和粉丝的追捧下,网络直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令“网红主播”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同时,也衍生出很多乱象,诸如渲染暴力、粗口、造假、蹭热点、炒作噱头等,引起了社会不良反应,促使监管部门出手整顿,对涉事“网红主播”实施“黑名单”制度进行管理,关闭一批违法平台,有效遏制了行业乱象。

直播带货是“粉丝经济”,主播扮演着推销员、购物达人、广告代言等多重角色,要让粉丝产生足够的信任感,从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将产品卖给“粉丝”。显然,直播带货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只为了眼前利益,玩弄虚假手段忽悠“粉丝”,只会是一锤子买卖,最终将面临“掉粉”、投诉等。中消协的统计数据显示,37.3%的受访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担心商品质量没保障”和“担心售后问题”是两大主要顾虑。

为稳固消费者信心,规范直播带货行为,确实有必要未雨绸缪,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比如“黑名单”、信用评价、投诉处理、维权保护等管理机制,将处于野蛮拓荒的直播带货套上制度绳索,引导其步入正轨。直播带货适逢其时,受益于疫情期间的“宅经济”,将其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市场被快速催熟,成为了最流行的风向标。但要想保持住发展势头,避免风停了掉下来,就要摒弃短视心态,在各方面多下功夫,夯实诚信基石,把好质量关,才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