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抗“疫”表现抢眼成复工复产“利器”

记者获悉,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过程中,数字化抗“疫”全方位上线,成为防疫抗“疫”、促进复工复产的“利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的会议中也指出,要加大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数字化抗“疫”表现抢眼成复工复产“利器”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0-03-19 08:1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0-03-19 08: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获悉,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过程中,数字化抗“疫”全方位上线,成为防疫抗“疫”、促进复工复产的“利器”。同时,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等行业迎来新一波高潮,部分地方政府专门发布文件,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热点,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速。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疫情防控中的数据与智能应用研究报告(1.0版)》指出,大数据及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人员管控,有助于疫情科学研判与精准施策。

记者从阿里云了解到,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有四方面优势:一是快速搭建疫情防控系统,利用平台和大数据优势帮助地方政府精准防控。阿里云与各地政府开发了“智能语音呼叫系统”、“发热门诊登记系统”、“入境通道疫情检疫站登记系统”等疫情信息的获取和上报系统,用于信息采集、患者溯源,帮助政府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防止疫情扩散。二是利用算力、算法等AI技术优势,助力病人筛查、疫情传播研究、新药疫苗研发等。三是利用数字政府技术能力,快速响应民众需求,建立政民互动新渠道。例如,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上线的疫情数据播报、权威资讯发布和权威科普等一揽子防控疫情便民服务,均得益于大数据。四是利用精准地理信息服务,帮助民众快速了解疫情地图,例如手机地图导航中持续更新的发热门诊、定点救治医院等疫情地理信息等。

据悉,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多个省市采用了数字化、移动化的防疫系统。通过二维码动态管理的数字化精准防疫措施“健康码”在杭州市率先上线,7天就覆盖了100个城市;为了实现在“少开会”的同时高效战“疫”,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采纳阿里钉钉搭建全省疫情防控指挥系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则启用由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的“疫情信息采集系统”,覆盖浙江省11个地市卫健委、90个区县卫健局、上千个基层防控工作小组。

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迈克·斯宾塞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国经济可以经受住疫情的风险,主要的支撑力就来源于数字化:“中国零售业多达35.3%的业务都是在网上完成;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很高,且在不断上升;中国的移动支付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由于大多数人和企业都是在线连接和活动的,因此很容易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借助人工智能,能立即扩展数字生态系统的范围和效率。”

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新希望,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相应文件出台。例如,浙江省近期就专门出台了针对疫情全力稳企稳经济的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商业模式,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热点,加快发展新商业模式,支持商贸企业利用App、小程序等方式维护和拓展客户,大力发展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业态。安徽省也出台了大力发展新零售的鼓励政策,提出将创新流通模式,支持传统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的会议中也指出,要加大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中泰证券分析师冯胜认为,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间强调新基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加快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

在光大证券分析师范佳瓅看来,新基建所涵盖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具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即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基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等公司是新基建的核心建设者。

根据IDC数据,阿里云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客户涵盖了5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公司2019年1月发布“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力图将公司在过去20年中积累的数字化、线上化运营能力通过阿里云、钉钉、菜鸟、蚂蚁金服等产品输出给合作伙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该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开始在事实上成为国内企业经营的基础设施。

(黄可欣)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