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智慧审批”实现群众办事“随时随地办、系统即时批”

近日,海淀区基于全区“一网通办”平台,应用区块链、人脸识别、OCR自动识别等技术,在“海淀通”APP上创新推出“智慧审批”新型服务模式。

海淀“智慧审批”实现群众办事“随时随地办、系统即时批”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12-24 15: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海淀区基于全区“一网通办”平台,应用区块链、人脸识别、OCR自动识别等技术,在“海淀通”APP上创新推出“智慧审批”新型服务模式。对于首批上线的12个政务服务事项,群众可直接在手机上提交办事申请材料,系统自动审批并即时反馈、告知审批结果,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为政务服务赋能提速,进一步提高了审批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了群众办事的幸福感、获得感。

据了解,“智慧审批”服务在北京尚属首例,由海淀区统一政务服务APP——“海淀通”平台作为统一入口,对于流程简易、材料较少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申请人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核验、自动审批,即时出具审查结果,全程无人工干预,实现了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目前,试点工作已在中关村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温泉镇政务服务中心同步启动,首批可线上办理的“智慧审批”服务事项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的审核、实行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申领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办理、企业退休人员就近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社会化退休人员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等10项个人事项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注销、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注销等2项企业法人事项。“智慧审批”服务自12月4日启动试点以来,办件量达20余笔,以办事群众关注的“一去一回”办事体验为驱动力,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将受理、审核等多个环节合并为系统自动核验审批环节,让办事群众可随时随地通过刷脸、拍照、录视频等方式来完成事项申报,感受新技术带来的“随时办、即时批”的高获得感、幸福感。

北京市全力支持海淀区依托科技优势大力探索政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组织成立市区两级联合工作专班,强化市区联动、统筹协调,与市级大数据及目录链建设同协作、同推进,打通市、区分散的各类政务服务数据和证照信息,同时加快协调国家层面数据共享,提升“智慧审批”试点效果。通过专班协调对接共享到电子营业执照、结婚和离婚核验、企业纳税信用评级等国家层面数据和身份证、户籍、居住证、居住卡、结婚、离婚、离婚协议备案、不动产权登记、环评影响批复、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买房资格审核、网签合同等市级层面数据,搭建了支撑“智慧审批”及其他应用场景的底层区块链数据生态。在申请人前端申报时,通过手机端刷脸身份认证,自动从公安等相关部门数据库智能鉴证申办人的真实信息,视其办理业务类型,按照既定业务规则、办事条件,获取办事人员已经上链的相匹配的证照资料;对于未实现上链共享的数据,通过OCR自动识别技术,对上传资料进行智能处理,系统自动填报表单信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远程办理、受理零见面”“数据共享、材料零提交”、“自动比对、审核零人工”的“三零”服务目标。

海淀区“智慧审批”服务模式,引入“政务+信用”理念,对于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办事对象,通过采取事前信用承诺,提供 “即批即得、秒级响应”,并建立信用台帐,实时反馈回信用海淀,形成信用闭环。通过信用数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推行“您承诺、我许可”的承诺制审批模式,以及 “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信用联合奖惩闭环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形成智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和长效监管,提高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智慧审批”工作成效。

(图片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提供)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