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中华老字号稻香村的来由

乾隆皇帝吃了极为开心,当即御笔一挥,赐下了“稻香村”三个字的葫芦招牌,这皇帝御笔亲赐的招牌,可比什么广告都管用啊,打这之后,稻香村的生意是越来越好。别着急,咱这有文献记载  在这份苏州地方志《平江区志》中清晰地记载了稻香村始于乾隆1773年的说法。

追本溯源——中华老字号稻香村的来由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12-02 14: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以苏州为主的江南一带,说起稻香村这三个字,老苏州人大都能滔滔不绝的给你讲一些稻香村的苏式点心,所以不论是考证苏州历史资料的传统文化专家,还是单纯爱好美食的老饕,只要和苏州有关,就都绕不过稻香村三个字,而要说这三个字,那就得从公元1773年开始说起了,不错,也就是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的故事......

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偶然在苏州观前街的稻香村茶食店吃到了一种特产小吃——蜜糕,回宫之后念念不忘,命御膳房做,却没有了原来的味道,最后命人去苏州采买,整个苏州地界,做蜜糕的千千万,却唯有稻香村接下了这个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稻香村的做糕师傅,手艺高超,本领很大。他们配料精,做工细,用白糖、蜜糖和猪油拌和,再加上松子、桂花,做出来的蜜糕,色、香、味俱佳。色是白粉雪雪白、香是桂花香喷喷、味是蜜糖甜津津,吃在嘴里软绵绵,十分上口,因为这种蜜糕做工特殊,时间放长一点也不会发霉变质,蜜糕做好后,装在漂亮的锦盒里,由钦差大臣带到京城去了。

乾隆皇帝吃了极为开心,当即御笔一挥,赐下了“稻香村”三个字的葫芦招牌,这皇帝御笔亲赐的招牌,可比什么广告都管用啊,打这之后,稻香村的生意是越来越好。

(在《南方饮食掌故》以及1980年“百花园”《群众文化》副刊第七期中都记载了这个小故事)

但这却又惹出来一桩祸事,怎么呢?自打这招牌赐下之后,由于那个年代人们没什么商标保护措施,导致很多地方都有叫稻香村的糕点铺子出现,逼得老板是没招没招的,鉴于上述情况,苏州稻香村于民国十四年向农商部颁定注册“稻图商标”(禾字商标)。并在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注明“只此苏城一家,外埠並无分出”的字样。

  民国农商部商号注册证(商号注册第二类第一百十号)

  民国禾字商标注册

(早期的稻香村店铺影像资料,招牌左右清晰地写明了“只此一家 别无分出”两句话。)

(稻哥查到的典籍中清晰地记载了:当时南方地区有一种商人,自己不创造品牌,喜欢仿冒别人的字号,仿冒稻香村的最多)

有人看到这里就有疑问了,这乾隆与葫芦招牌的故事暂且不说,你还有啥能证明稻香村创始自乾隆年间啊?别着急,咱这有文献记载

在这份苏州地方志《平江区志》中清晰地记载了稻香村始于乾隆1773年的说法。书中言:稻香村,店名取自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稻香村”,创始年代最早一说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而在上图这份民国十五年(1927年)八月二十六日的中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清晰地写着“本号开设苏城元妙观百有余年驰名环球”的字样,列为看官您自个掐指头算算,从民国十五年往上倒一百多年,不正好是乾隆三十八年么。

所以由这两份典籍互相印证,再加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刘骥老师的口述,咱这个始于乾隆1773年的说法不是现在有的,而是生活在民国十五年的老祖宗自己说的,并且这个说法还见了报,可见当时的人们都是认同这个说法的。

稻香村始于1773年的说法已经确凿,那么稻香村这么赋有诗意的名字(店招)是怎么来的?还要给各位说道说道。关于“稻香村”的取名有两个说法,稻哥在《百年观前》、《苏州市志 第三册》等多本书籍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两个说法,一个说当时的店主沈某,为了招牌起名的事找自己的好朋友商量,他的这位朋友读书识字,最喜欢看红楼梦,就提议用大观园中的稻香村三个字作为招牌,沈某非常开心,承诺两成红利作为酬金,自此之后稻香村生意越来越好,逐渐广为人知。

另一个说稻香村创始人之一,王秋根是姑苏娄门外阳澄西湖五众泾人,是读书人出身,其上代喜看《红楼梦》,书中有“杏花村”、“稻香村”之说。(详见“《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王秋根的祖辈看到此回《红楼梦》后,因有“杏花村”和“稻香村”之说,两村中用何村为佳?考虑到茶食糖果店生产用的原料,尤其做糕点,首先是粮食,粮食即是稻谷也,最后大家决定使用“稻香村”招牌为佳。

列位,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曹老先生笔下的红楼梦和咱家的稻香村那是相辅相成啊,您想想,在阅读这本文学巨著的同时,佐以两三碟稻香村的精致茶点,边看边吃,边吃边看,那滋味啊,您就甭提了......

五十年代稻香村招贴 (稻香村除了糕点之外,当季的咸味和野味也是主营项目,招贴最下方同样标有“只此一家 并无分出在外”字样)

看到这里,关于稻香村的创始年份与名字的来由,相信各位看官已经分明了,但稻哥还是想再啰嗦两句:稻香村这个招牌从1773年传承到今天,从创始初期苏州观前街前店后坊的单一店面,发展到现如今在全国拥有9家现代化大型生产基地,并在山东、江苏、云南等地拥有多个原料直供基地的大型集团化食品企业。一批又一批的小学徒进入稻香村,慢慢的成长为一位位老师傅,从听故事的小孩变成了讲故事的老人,甚至成为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靠的就是“厚道做人、地道做事”的品牌精神。所以,稻香村的每一个人都是“笨蛋”,只知道按照老祖宗的要求做好糕点,没有别的心思,更从来没有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但是回首望去,许多“聪明人”都倒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唯有稻香村这三个字,在今天仍旧熠熠生辉。村长想告诉大家,能支撑稻香村发展到今天的,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尊重食材、尊重技艺、尊重趋势、尊重消费者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在苦难岁月中的支柱,也是我们安逸生活里长鸣的警钟。

最后,稻哥还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不愁吃也不愁穿。至于大家没听够的故事么,咱们下期接着讲啊......

参考文献:

【1】《南方饮食掌故》

【2】《申报》第14798号 第十四版 1914.4.23 周四

【3】《平江区志》

【4】《中报》中华民国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5】《苏州市志 第三卷》

【6】《百年观前》

【7】“百花园”《群众文化》副刊第七期 1980年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