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非遗大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靠油纸伞在抖音圈粉70万

中秋佳节,央视新闻联播以“中秋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为主题,对“传统文化被追捧成为中秋消费新增长点”进行了报道。透过闻叔做伞的严谨工艺,抖音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工匠精神与岁月共存的心志。

抖音非遗大师登上央视《新闻联播》:靠油纸伞在抖音圈粉70万

来源:中国网 2019-09-20 15: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秋佳节,央视新闻联播以“中秋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为主题,对“传统文化被追捧成为中秋消费新增长点”进行了报道。

图片1.png

其中@闻叔的伞(寻古)作为传统“中国风”产物的典型代表,通过抖音直播,仅中秋前后一个月就卖出了3000多把,成为消费升级的新亮点,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新选择。

图片2.png

当传统文化遇上新兴互联网技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油纸伞的传承人闻士善成了新“网红”。在抖音,60多万粉丝的关注,给这门古老而低调的手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3.png

通过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许多如闻叔一样,多年来鲜为人知的民间手艺人的生活状态正在一点一滴被改变。就像闻叔在抖音中对关注与支持非遗油纸伞的粉丝们表示感谢时所说的,“30多年来,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心油纸伞,我把点赞认为是你们认可我的手艺。不知道这个视频会有多少人看到,感谢你们改变了非遗手艺人的生活。”

图片4.png

  | 短视频展示传统工艺,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文化

闻叔本名闻士善,出生于浙江富阳导岭。导岭盛产竹子,从小闻叔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油纸伞,与伞日日相伴已有40余年。作为富阳油纸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油纸伞质量标准拟定者,闻叔的伞工艺出众、美观与质量兼具。每年,数以万计的伞被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订购,扬名海外。

图片1.png

然而在闻叔心中,销量并非唯一目标。油纸伞就像陪伴他长大、变老的知己,从一根普普通通的竹子,经层层叠叠一百多道工序后做成伞,在匠人的双手之下,竹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其中的技巧与工艺更应该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完整地被传承下来。

1.png

如何能推广传统制伞工艺,让更多人甚至娃娃们了解我国传统油纸伞背后的历史文化与诗意底蕴,才是一代代手艺人的终极使命。

在深受用户喜爱的抖音平台,闻叔将自己挑选竹子、砍竹、制作伞骨、糊伞面、刷桐油等制伞的道道工序用短视频的方式,细致地呈现给观众,并用匠人独有的诚恳赢得了粉丝们的尊敬和认可。

2.png

透过闻叔做伞的严谨工艺,抖音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工匠精神与岁月共存的心志。“你能翻到这个视频,先别着急退出,我不要赞,我也不要关注,但是如果你喜欢手艺的话……”沉睡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已被唤醒,随着粉丝和点赞量的不断提升,推动着闻叔逐渐打开做伞的思路,更加开放、包容。

“有位粉丝寄了张伞面,让我做把伞,说是魔道祖师。”在和粉丝的互动中,网络玄幻小说人物或时下大热影视剧中的人物与闻叔的伞结合起来,得到了粉丝们的热烈好评。众多线下古风、漫展等活动中,闻叔的伞出镜率越来越高。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使闻叔打开了更多创作思路。

图片17.png

  | 抖音网友见证手艺人初心不改

关注度更高了,销量增长了,有人向闻叔提议,多花功夫在油纸伞的美观上,实用性不用太强,这样做得也快卖得也多。然而闻叔对此却并不同意,他认为,尽管非遗应该顺时代改变,可是油纸伞以前就是实用性生活用品,如果在这方面改变了。本来的味道就没有了。“几十年几百年后,大家都以为油纸伞只是装饰、拍照用的。”

微信图片_20190919152029.png

依靠过硬的制伞工艺,闻叔的伞美观与实用性兼具。在台风“利奇马”的考验下,普通折叠伞都被吹得伞面变形、伞面与伞骨脱离,而闻叔做出的油纸伞仍然质量过硬。

图片18.png

做伞人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我的伞,不止要美观,质量也要过关。必须用六年以上的冬竹,在水中浸泡一个月。把竹子中的糖分浸泡出去,防止虫蛀。如果装订出现裂痕,就要扔掉。手艺人将就不得……”闻叔经常在视频中强调,一把伞想要成型,每道步骤繁琐却不可取代。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闻叔的坚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在喧嚣之中,仍能回归宁静,回归初心。

3.png

而在对“中国风”元素周边产品最为着迷的人群中,粉丝们对闻叔坚守品质的做法纷纷点赞。透过闻叔做的油纸伞,大家体会着豆蔻少女走过纷飞细雨的轻快,曼妙婀娜的女子独自漫步雨巷的彷徨,迟暮老人撑伞走过旧街的岁月,新人们借油纸伞寓意“有子”的虔诚。

图片12.png

正如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提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下,人们消费的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了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上。透过抖音这样的平台,许多像@闻叔的伞(寻古)这样充满古典之美的文化产品,真实而饱满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人们满怀敬畏之心,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在潜移默化之间,共同向着传承非遗文化的事业迈出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