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弥勒第十届阿细跳月民族节开幕

一起来感受《阿细跳月》的故事以及红河州风情吧。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逐渐形成了今天备受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来到可邑村,热情的阿细人必会邀请客人一同跳起《阿细跳月》,让大家感受到彝族阿细人的热情。

中国·弥勒第十届阿细跳月民族节开幕

来源:海外网    2019-08-08 15:46
来源: 海外网
2019-08-08 15: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7日—9日,中国·弥勒第十届阿细跳月民族节盛大开幕啦!众多精彩活动不断上演,红河彝族阿细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欢迎海内外游客的到来。一起来感受《阿细跳月》的故事以及红河州风情吧。

  《阿细跳月》——彝族阿细人欢腾的舞步

红河州的彝族人口有120万,并且有许多分支,阿细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红河州弥勒市可邑村就是阿细人的村寨。该村虽然只有700多人,但起源于这里的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在中国广为人知。阿细人极其喜爱歌舞,素有“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之说。《阿细跳月》是彝族人庆祝丰收和胜利时的一种集体舞蹈,它曲调明快,动作豪放,伴随着男歌手身上斜挎的大三弦的乐声,众人欢腾跳跃,气氛格外热烈。现在,《阿细跳月》已经成为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

关于《阿细跳月》的起源,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动。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逐渐形成了今天备受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来到可邑村,热情的阿细人必会邀请客人一同跳起《阿细跳月》,让大家感受到彝族阿细人的热情。

阿细人的婚俗也是妙趣横生。阿细小伙子和姑娘认识后,会约定日子一起跳大三弦。跳完后,小伙子会主动上前“拉”姑娘回家,互诉衷情,共同约定终身大事。女方如同意的话,第二天,小伙子领姑娘上山找一捆柴火背回见男方父母,若男方父母同意,则指定地点堆放柴火,若不同意,则不指定地点,好言劝说背回山里;男方同意后,第三天,姑娘领伙子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亲事,则抬板凳给小伙子坐,并抽水烟筒,然后拿出木水桶叫小伙子把水缸挑满,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这就是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红河州弥勒市文化与旅游局 供图)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