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进行到底 大鹏教育画扇面活动即将收官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如今大鹏教育在炎炎夏日开启了画扇面活动,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学员们一展身手。果然活动伊始,就有不少学员争相报名,一一展示墨宝,一方小小的扇面,无论是书法还是工笔小品,学员们都画的有模有样。

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进行到底 大鹏教育画扇面活动即将收官

来源:中国网 2021-08-16 17: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是来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本是表达着纳兰对感情的理解与伤感的人生态度,但也从一个侧面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雅与独特。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经拥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用处是用来招风取凉、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的,从新石器时代就有关于扇子的形象记载。即便扇子的发展过程中多有变化,但是折扇和画扇面等内容兴盛起来还是源于明清时代。

如今大鹏教育在炎炎夏日开启了画扇面活动,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学员们一展身手。果然活动伊始,就有不少学员争相报名,一一展示墨宝,一方小小的扇面,无论是书法还是工笔小品,学员们都画的有模有样。

学员“清水莲28949294”就说道:“我庚子冬月进入大鹏学习书法。已经学过隶书曹全碑,楷书多宝塔与九成宫,颜勤礼碑正在学习中,所经过的每一位老师都很优秀,值得尊敬与感谢。但我要借学院扇面活动,感谢我的班主任晓阳老师,感谢晓阳老师从始至终的陪伴与指导。”

  清水莲28949294的作品

自己亲手绘制的扇面,不仅可以用来摇动夏日热浪,更可以当作摆件,自古中国邦交时就有赠送扇子作为礼品的习俗,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仍经久不衰,当你送给挚友一把亲自描绘的扇子,相信这份特殊的情谊一定让对方赞叹不已。“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相信平日将折扇把玩于指尖的人也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有古人风韵。

其实“扇”通“善”音,所以扇子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如今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浪潮下,我们不仅要效仿古人的形,更要发扬古人的魂,元代谭处端曾言“劝人行善,自做修行,两般於道相宜。”而大鹏教育的学员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对生活有追求,对现实有热爱,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学员“一米阳光精致生活”就是这样一位清丽淡雅之人,不仅从她手下流淌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特色,她本人更是如莲花般清幽美丽,正如她自己的感悟——北窗无俗物,三伏有余凉。

  一米阳光精致生活的作品

其实此次大鹏教育画扇面的活动只是日常学员们的一个缩影,他们希望的是借此契机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审美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能力,而每个人都应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将平平淡淡的日子打造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

 

(辛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