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智能制造“柔性”化作“硬实力”

“疫情背景下,具备柔性化生产特质的智能制造让企业可以在短期内重建一条个性化生产线,推动产品快速更新迭代。针对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短板,王耀南表示仍有诸多挑战性问题亟待解决。

后疫情时代:智能制造“柔性”化作“硬实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07-27 08:2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0-07-27 08: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后疫情时代:智能制造“柔性”化作“硬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张煜欢摄

“疫情背景下,具备柔性化生产特质的智能制造让企业可以在短期内重建一条个性化生产线,推动产品快速更新迭代。智能制造将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说。

25-26日,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人工智能发展成热点议题。王耀南26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接下来智能制造机器人将继续向智能化、柔性化、灵巧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以适应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形成中国制造“硬实力”。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现场。张煜欢 摄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品缺口大,考验着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借力大数据与物联网,包括生产计划重新安排、原材料库存调度、物流计划调整等,都实现了快速协同。而通过柔性生产实现高效复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

“智能制造的一大特点是‘有柔性’。”王耀南举例,“疫情期间,我们团队研制了医用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医用物资配送机器人等系列防疫机器人,免费赠送医院使用。从过去面向生产线的物流机器人到防疫机器人,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可实现‘变身’。”

他介绍,智能制造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可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现场。张煜欢 摄

“要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机器人、互联网络、人工智能三者相加可形成一条完整的智能制造产线。”王耀南说,智能制造的特征是有针对性地生产市场需求产品,必须通过“需求”来驱动产学研用。

针对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短板,王耀南表示仍有诸多挑战性问题亟待解决。“有的企业想应用智能制造但没有技术,有的地方政府想推广智能制造但找不到合适的企业,有的研究机构技术不一定适用于企业生产……只有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才能在未来发掘智能制造的更大潜能。”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现场。张煜欢 摄

他提到,如此次大会举办地杭州,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发展都走在了国内前列。“这也会吸引到大量的研发队伍、优质企业进入到杭州,为打造数字经济注入能量,是一个良性循环。”(完)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