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战“疫”露锋芒 细数加速落地的5G应用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百姓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在战“疫”一线上诸多5G技术创新应用的迅速落地,也让百姓真正认识了5G。远程教育虽然早已兴起,但疫情期间激增的庞大数据量也给传统的远程教育平台带来考验,“5G云课堂”开始大规模普及。

5G战“疫”露锋芒 细数加速落地的5G应用

来源: 光明网
2020-03-25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百姓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在战“疫”一线上诸多5G技术创新应用的迅速落地,也让百姓真正认识了5G。在近期重要会议中,加快5G发展屡屡被提及,不仅5G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更多5G技术应用场景的落地也正在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5G战“疫”露锋芒黑科技引发全民关注

疫情防控期间,在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防控措施下,远程诊疗、远程教育、人群智能测温、智能配送车、云端机器人的迅速投入使用,屡屡登上头条。

以人群智能测温为例,在5G技术“高速低延时”的支持下,结合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和热成像技术,全国多个火车站实现了对大规模移动人群进行快速测温,并能够快速识别口罩佩戴情况,不仅避免了交叉感染,也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远程诊疗”也是疫情期间5G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浙江省人民医院就利用中国电信5G技术,通过手柄远程控制武汉某方舱医院的超声机器人,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而面向更广泛大众的在线问诊平台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医院和互联网平台推出了“5G云医院”,以图文和视频的无接触服务方式接待患者,极大缓解了线下问诊压力。

远程教育虽然早已兴起,但疫情期间激增的庞大数据量也给传统的远程教育平台带来考验,“5G云课堂”开始大规模普及。5G技术能够保证老师直播的流畅性不会因数据量激增而卡顿,并可以打破地域局限,让相隔几百公里的学生同时与老师互动,课后还能通过云端资源随时复播课堂内容,保证了学生们疫情期间的正常学习。

疫情期间的5G应用还有很多,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给中国5G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如上述众多5G技术创新应用出现在战“疫”的一线,也为5G创新应用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契机,可以说正是疫情当前让不少百姓真正认识了5G。

5G应用加速落地身边的5G悄然到来

在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加快5G发展专题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指出,5G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时,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不难预见,5G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常态化发展的基础。国家发改委在3月17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建设速度,这也为百姓早日体验5G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5G基站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也带动了消费者对5G技术热情的高涨。据企鹅智库近期发布的《中国市场“365消费趋势”研究白皮书》显示,“有七成消费者对于5G手机期待较高”,在新一轮换机潮即将开启之际,5G手机或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值此5G手机消费热潮,橙分期推出了5G购机优惠活动,以创新模式推动5G技术应用在消费者中的普及,提供便捷、实惠的5G手机购机服务。

通讯、教育、医疗等行业中,5G技术已经不断成熟,而办公、旅游、游戏等领域,5G技术也在加速落地。疫情期间远程办公需求激增,企业微信、阿里钉钉等平台使在线视频会议变得越来越方便、智能,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预计疫情过后远程办公需求并不会减弱,对许多公司来说,远程办公可以节约员工通勤时间,提升跨地域在线协同效率,进一步加速办公模式的转变。

内蒙古昭君博物院曾在疫情期间开展了一场5G文旅直播,吸引百万观众,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旅游业开辟新思路。在武汉东湖樱花园,5G+AI的“云赏花”服务屡登头条。5G直播技术的逐步成熟,可以让许多偏远的、吸引力不足的旅游景点开展线上直播来创收,用户也可以在家就能欣赏到千里之外的风景和文化名胜,可谓双赢。

在游戏市场,云游戏份额或将随5G的普及而进一步扩大,云游戏可以突破终端设备限制,将复杂的图形渲染和逻辑运算交给云端的超级计算机运行完成,通过5G网络传送给用户的游戏设备,使得以往严重依赖终端设备性能的3A大作能够被更多玩家体验。手机游戏在经过几个阶段的变革后,也可能迎来新的突破,并进一步带动5G手机的普及。

5G技术各类创新应用正在加速落地,相信在不久之后,5G也将为百姓生活带来更多更值得期待的全新体验。5G时代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会有效助力类似橙分期等金融平台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让中国的5G普及速度进一步加快。

0

图片

创新原理与方法 创新学习新思维:21世纪核心职业胜任力

视频

(佚名)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