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回归能否顺风?

顺风车的市场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未来将走向供应侧即司机数量服务能力有限化的趋势,不太可能实现规模化运营。前几年,滴滴顺风车之所以快速做大,在于抢占了市场空白,大量车主基于好奇、社交以及赚钱需要,纷纷投身这一业务。

滴滴顺风车回归能否顺风?

来源: 新京报
2019-11-08 08: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顺风车的市场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未来将走向供应侧即司机数量服务能力有限化的趋势,不太可能实现规模化运营。

等待了400多天后,“千呼万唤”的滴滴顺风车终于重返市场。昨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从滴滴顺风车的运营规划来看,“安全”依然是摆在第一位的考量。从司机身份审核来看,需要实名认证,采集驾驶证、行驶证和身份证信息,还需要“人车合一”。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失信人筛查,也即借助现有的公民身份审核手段,尽最大化确保对司机准入门槛的把关。

同时,尽管明知此举会引发争议,滴滴还是决定,女性晚上20点至次日5点的时间段暂不开放。

从首批运营区域来看,滴滴之所以选择多个二线城市,恐怕还是考虑到一线城市外来人员多、市场情况更加复杂、小批量上线短期内无法满足庞大需求等因素,因此为了稳妥起见,先从更容易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也更小的二线城市开始。

当然,滴滴顺风车回归,人们的第一个疑虑是其能否恢复在顺风车业务上的霸主地位。虽然目前市面上还有曹操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曹操顺风车”、哈啰顺风车等,但从现有体量来看偏小,也造成了用户需求与市场供应量之间有明显缺口,这也是有些人希望滴滴顺风车尽快恢复运营的原因所在。

不过,部分用户对于滴滴顺风车的美好期待恐怕要落空,毕竟,滴滴顺风车的原有市场基础、舆论环境、监管空间等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前几年,滴滴顺风车之所以快速做大,在于抢占了市场空白,大量车主基于好奇、社交以及赚钱需要,纷纷投身这一业务。

但是,随着顺风车市场接连遭遇安全事故,滴滴下线顺风一年多,其他网约车平台在政策压力和自身风控需要下,大幅度抬高了司机准入条件,也就将最初“无限”供应的司机群体变成了“有限”供应。

而对于司机而言,一部分人尝鲜热情消退,网约车平台对于社交功能下线,又让另一部分抱着此目的而来的司机退场。从滴滴此次顺风车新模式来看,车主还需设置常用地点,只能在固定路线出行,这就大大缩减了车主的接单空间,以赚钱为目的的专职司机将不断减少,当然,这也是滴滴新政的目的。

与此同时,以往顺风车快速发展,享受了网约车整体无过多限制的发展红利。但随着各地对于网约车管理趋严,从车型到运营区域等都有明确规定,也就间接挤压了顺风车司机的服务半径。

也因此,顺风车的市场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未来将走向供应侧(司机数量)服务能力有限化的趋势,不太可能实现规模化运营。

与此同时,之前系列案件所带来的影响深远,公众舆论开始重新评估和审视顺风车业务背后陌生人关系链的不可控、突发变数多等问题。恐怕会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出于安全考量,更多选择快车等服务。尤其是一线城市白领,相对价格敏感度低,或有更高比例用户放弃顺风车服务,而这对于滴滴以白领为主的业务而言影响很大。

从监管空间而言,包括顺风车在内的网约车市场已经从“弱监管”走向“强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滴滴顺风车的态度会更加审慎,也会加大对其上线后的监管力度。滴滴在外部管理压力之下,进一步放开顺风车经营范围的进程不可能太快,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虽然市场容量更大,但滴滴顺风车短期内恐怕很难全面放开,这也就意味着,重新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小容量运行之中,不会迅速做大。

滴滴顺风车回归能否顺风?从目前态势来看,滴滴自身也处于试错期,宁肯做一个“最难用的顺风车产品”,安全优先,抬高供需两端的进入门槛,这一方面决定了其顺风车业务目前以“小众”为主,另一方面仍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就此而言,滴滴顺风车注定将在更加“崎岖”的市场道路上前行,我们也要且行且观之。

□远山(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