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西安分院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多年来,西安分院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次、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5次、航天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次,多次获得航天任务突出贡献单位,多人荣获突出贡献者荣誉。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来源: 中国航天报
2019-09-27 17: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西安分院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西安分院的成立和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西安分院人投身航天事业中的精气神成为航天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助推伟大事业。西安分院始终重视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正是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圆满完成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不断践行、丰富着航天精神的内涵,赋予其更具生命力的时代意义,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新一代西安分院航天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奋发向上,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航天精神在这里闪耀

据西安分院院长李军介绍,几十年来,西安分院几乎参与了我国迄今为止的所有重大航天活动。西安分院的发展与国家空间事业发展同步,见证了我国空间技术与航天事业发展的进程,记载着几代航天人奋斗的艰辛与辉煌。

西安分院党委书记沈大海表示,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安分院人始终以发展壮大航天事业为重,克服了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参与完成了200 余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在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研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实践中推动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的形成并继续指导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成立前后,西安分院老一辈航天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北京到成都,再到西安郊县的山村,他们不畏环境艰苦,自主开展早期研究和工程任务研制。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在航天事业创建及起步阶段,西安分院先后参与了我国海上和地面测控网建设、“两弹一星”任务、“三抓”任务、“老三星”、返回式卫星等任务。作为我国卫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安分院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航天传统精神的践行者之一。

在参与“两弹一星”任务中,西安分院人始终坚持以国为重、服从大局、调整方向、转移建制,用卡尺量、用算盘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原子弹引爆和东方红一号卫星“乐洒人间”作出了贡献。

东方红乐曲的传播、蘑菇云的升腾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崛起。“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西安分院航天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安分院专门调拨骨干人才参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西安分院航天人在神舟飞船仪表照明系统控制器、多功能显示器、测控分系统返回舱的高频网络、海事终端等设备研制以及大规模软件开发等方面都提供了出色的产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研制团队牢记重托,不辱使命,任务有需要随时背起行囊出发,为历次无人飞行及载人飞行任务作出重大贡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西安分院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西安分院与北斗导航卫星的缘分源远流长。早在1983年,曾在西安分院战斗过的我国无线电学泰斗陈芳允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双星定位”设计方案,即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一个区域的导航定位。

随后,西安分院逐步将双星定位理论变为现实,推动我国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任务的研制,助力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从有源到无源的跨越,导航定位性能指标直追美国同期水平。全体北斗导航卫星工作者们坚持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是北斗精神的生动诠释。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从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西安分院5次助力探月之旅。西安分院研制的适应深空探测的天线、数传、测控、中继、雷达产品,为深空测控体制验证、数据传输、落月等关键任务的完成作出了应有贡献。

西安分院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在实践中形成了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合作协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精神在这里扎根

作为航天精神的践行者,一代又一代西安分院人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严谨务实、追求卓越、自主创新、追逐梦想等品质在西安分院人身上鲜明呈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西安分院航天人始终如一的底色。

成立之初,陈芳允告别位于北京“东皇城根”,和曾邑铎、陈道明等一批老科学家一道扎根祖国大西南,改变了西安分院前身中国科学院西南电子学研究所长期没有学科带头人的局面。陈芳允处处身体力行,不仅为改制确定了科研方向和发展目标,还培养出一批科研主力和业务骨干。

西安分院副总工程师熊之凡年近八旬才从科研战线退下来,以前大家常常能在院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对于事业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生病期间在病榻上还在打电话跟大家沟通想法。项目论证的时候他“冲锋在前”,总结成绩的时候却总往后躲。

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老专家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吴须大、欧祥荣、雷文琦、陈豪等一大批航天人将青春奉献给了西安分院,将人生融入航天,将青春奉献给祖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西安分院航天人自立自强的风骨。

航天事业起步之初,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一次某卫星需要做振动试验,没有相应仪器设备怎么办?航天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土办法”解决航天科技难题。试验人员将产品装在卡车上,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在颠簸的路上跑了4个小时,来验证产品受振动后的可靠性。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本世纪初,型号发射任务急剧增加,研制条件艰苦,缺技术、缺厂房、缺工装。原504所所长张洪太等一批领导运筹帷幄,策划了三大部改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科研生产体系,一边倡导艰苦奋斗,一边谋划技改支持。

曾经504所联调大厅不够用,大家就在户外搭建临时工棚开展工作。环形可展开大天线研制开始起步,没有厂房,就在简易的工装库里开展工作,保障了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急需。同时,研制队伍也突破了环形天线、构架天线、伞状天线等多项关键技术,带动和支撑了多个重大型号工程的立项。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航天人和衷共济的志气。

在“神舟七号”任务中,由于计划调整,西安分院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原来半年的任务量。分院上下全体动员,从实验室到车间,从生产一线到后勤保障,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团结一心,开启了“神七时间”。全院24小时不间断,终于在30天内完成任务,按时交付,并且在轨表现良好。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为了北斗二号系统安全性、自主性,导航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国产化的重担压在了西安分院研制队伍身上。

在老专家雷文琦的指导下,西安分院与多家单位协同攻关,经历了“研制人员九个月不休一天假”的攻关,从原理样机的技术摸索到交付28台正样星载铷钟,并实现完全替代进口,在轨表现完美,成为国产化的成功典范。

在北斗导航卫星几十年的研制中,西安分院既走出了以谢军、李祖洪等北斗导航领域的领军人才,也培养出了刘波、张立新等一批北斗工程中年专家人才,还有贺玉玲、朱虹、刘昶等为主力的年轻队伍,为攀登科学高峰打造出了扎实的人才梯队。

“严谨务实,追求卓越”是航天人执着不变的秉性。

东方红三号卫星通信天线馈源曾是“最难啃的骨头”。国外专家曾预言“即使把程序给你们也加工不出来”,西安分院人憋着一口气,提出“保‘东三’就是保504”的口号,终于研制出达到国际水平的馈源。同时,西安分院经过2年攻关,制定了最直接、最实用、最精确的电性能系统测试方法,将工作效率提高60倍,达到国际同类测试水平。

尼日利亚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整星出口卫星。“尼星主线不停,程序不减,标准不降,周颖是关键”,这是尼日利亚卫星总师周志成对转发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周颖的评价,周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周关键”。

航天精神 薪火相传

在两年多的研制周期里,周颖进行了细致的方案设计和指标分解,确保产品一次设计通过、直接生产正样产品。尼星转发器分系统的单机有300多个,周颖对这些单机的研制进展、状态了如指掌。他和同事在AIT测试的60多个日日夜夜里,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最初“不出任何质量问题”的承诺,出色完成了尼星任务。

“自主创新,追逐梦想”是航天人永不满足的热爱。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西安分院嫦娥任务团队就是这样一支在逐梦路上奋力奔跑的队伍。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都有西安分院人的身影。

西安分院自主研制的落月雷达助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实现了月面的“软着陆”,并为西安分院开辟了雷达研制领域的新天地,涌现出了和新阳、陈岚、谭小敏等一批探月工程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西安分院人敢为人先,为中继星“鹊桥”配备了世界上第一幅深空大口径伞状天线,确保了月背与地面远距离通信的畅通。天线团队只用了17个月就高效率完成工作,并通过了严寒考验,一大批年轻人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

多年来,西安分院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次、国防科技进步奖特等奖5次、航天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次,多次获得航天任务突出贡献单位,多人荣获突出贡献者荣誉。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将航天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效传承、践行、弘扬,是新时代航天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然要求。未来,西安分院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践行和弘扬航天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担当、勇于攀登、勇于变革,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有效载荷研制基地、推动航天强国目标早日实现而不懈努力。(代振莹)

(代振莹)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