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圈子”的当代艺术,如何与商业搞事情?

前段时间,一个名叫“花家地楠少”的公众号突然火了,这个号的火爆让人感到颇为意外。除了姿态上的改变,许多艺术家也开始尝试拥抱商业品牌,以便让自己的作品彻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走出“小圈子”的当代艺术,如何与商业搞事情?

来源: 东方网
2019-09-16 10: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Z世代的艺术革命

前段时间,一个名叫“花家地楠少”的公众号突然火了,这个号的火爆让人感到颇为意外。

花家地是中央美术学院所在地,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因此“花家地楠少”这个名字,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和小圈子意味。楠少是90后,央美毕业生,现在既是一位尚未成名的艺术家,又是一个业余插画师,他的朋们还会在60平米的出租房内,举办有超过20位艺术家参加的当代艺术展。他会把身边艺术家朋友的琐碎日常,艺术生的苦恼与焦虑画成漫画,并在自己的账号上分享。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当代艺术圈始终与外界存在较深的隔阂,更像是一个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在外人眼中,当代艺术家是一群怪人,人们会用猎奇、不解、甚至嘲讽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严肃创作。

或许“花家地楠少”的最初目的,仅仅只是想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些调侃和自嘲,但他却在无意间走出了花家地,走进朝阳青年群众的朋友圈。这一堪称现象级的事件说明,随着深受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物影响的Z世代人群的崛起,大众对个性、叛逆、出位的当代艺术,有了更丰富,更强烈的需求。当代艺术正在像摇滚乐一样冲破“小圈子”,成为一种大众潮流。

 

△ KAWS,当代艺术商业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许多人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低美感的社会,但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年轻人对艺术的渴望,像一场愈演愈烈的“审美革命”,更新、更高级的美学正在蓬勃的成长,我们已经开始与那些朴素的、野生的、完全实用主义的审美范式挥手作别。

据西湖国际艺术衍生品产业博览会发布的《中国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艺术衍生品总体市场空间在2000亿人民币以上。当下中国的Z世代人群更愿意关注时尚潮流,愿为原创、设计、艺术买单。

大众与艺术的“你情我愿”

大众对艺术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善意,而艺术家们也乐于迎接这样的大好局面,大众与艺术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你情我愿”式的发展趋势。艺术家们终于不用再为曲高和寡而迷茫痛苦,为了呼应这个最好的时代,不少艺术家与策展人也放低了原本或许过于高傲的身段,努力寻找更多与大众沟通的方式与可能。

 

△ 传统的艺术鉴赏需要较高的门槛

比如此前,出于保护作品的考虑,许多美术馆都谢绝拍照,让不少观者感到有些疏离。但这两年方兴未艾的“网红展”却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从冰激凌展,到自拍展,再到感觉展,此外还有上海的孤独泡面展,北京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展,以及脑髓天国展和失恋博物馆。每一个“网红展”都在鼓励和引导观众拍照,从而增加大众与艺术之间的深度互动。

除了姿态上的改变,许多艺术家也开始尝试拥抱商业品牌,以便让自己的作品彻底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平泽贤治是一位日本青年艺术家,在大学时辅修的遥感课程让他对热像仪镜头中的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人眼不同,热像仪会根据拍摄对象的温度差异,生成不同的颜色,较低温度的部位会趋向于蓝色,而较高温度的部位会更趋向于红色。于是,平泽开始通过热像仪来作画。他有一个名叫“山峰·陆地·海洋”的系列作品,是对不同的动物热感拍摄,模拟出山峰、陆地和海洋的形象。山峰形象来自骆驼,陆地来自大象,而海洋则来自水牛。

 

从艺术的维度来看,平泽的创作手法相对刁钻和前卫,然而就是这样一系列极为实验性的作品,却赢得了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MEN)的认可,三宅一生将平泽的作品巧妙地印刷在了2016年秋冬的系列男装上,让艺术、时尚与商业完成了一次奇妙结合。

 

△ 平泽贤治 x 三宅一生

在更早的时候,艺术家们对商业曾保持过相当警惕的态度。比如日本知名当代艺术家、“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在刚刚出道时,就质疑过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她决定放下成见,成立了自己的“草间时尚有限公司”,并开始在百货公司设立专柜,专门贩卖自己设计的前卫时尚商品。2009年她为日本通讯品牌“iida”设计了一款名为“时光旅行手拿包”的仿手拿包外型的手机,以及一个名为“My Doggie Ring-Ring”的以粉红色圆点点缀的小狗造型的手机架。2011年,她为化妆品公司兰蔻设计了六款限量版的唇蜜。同年,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创意总监马克·雅各布斯合作,为其设计皮制产品、服饰、配饰、鞋子、手表以及珠宝等产品。

实际上,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艺术与商业的纠葛变成一场恋战,用更通俗一点的说法便是"欢喜冤家"。艺术可以通过为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的方式,将品牌发展演化成一种现象级的文化符号和IP盛事。而商业,也可以将艺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无限放大。就像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声称的那样:“艺术就是传播——它的活力在于利用与操纵大众,而它所显示出的商业性或者政治性的特别之处,就是因为商业性对艺术的极度自由。”

Tmall Art:艺术X商业的N种可能

放眼国内,在国际浪潮的影响下,商业介入艺术早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由于各种制度上的缺陷,艺术家与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找对“门路”,走过不少弯路。

艺术家刘野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利润像空气一样,我知道有,但没看见过。商业授权的过程像开个玩笑,特别不专业。”而画家刘宇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他几乎没有拿到过自己画作衍生品的利益,他曾无奈地说:“别人告诉我可以告他们,但我精力顾不过来,就当他帮我做宣传吧。”

 

△ Tmall Art中秋“One Love”定制系列主题中的宇航员形象

不过,随着正规资本的大范围介入和商业运作的日趋完善,艺术与商业在中国的联姻逐渐走上正轨,我们不断看到众多品牌与艺术家之间,通过合理地嫁接形成了双赢的局面。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意识到,艺术并不是挣快钱的工具,更是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长期事业。品牌需要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外观表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审美的购物体验,让艺术真正变成一个可以撬动大众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商业即将步入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如果想让这个黄金时代持续下去,仅凭大众与艺术家的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还需有更多实际的事情要完成。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良性的艺术商业生态。在建立生态的过程中,势必离不开那些有实力并且有远见的平台的大力推动。在这其中,天猫也开始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打造生态是阿里系最擅长的看家本领,他们通过多年的深耕,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灵活。在推动生活艺术化这条路上,阿里旗下的Tmall Art整合了平台资源,联合众多知名品牌,邀请优秀的艺术家参与文化共创,力求以年轻化、互动化等方式与年轻人群进行沟通。以此打通精准人群通道,为品牌官方旗舰店铺沉淀艺术圈层粉丝,通过线上线下营销闭环,实现品效合一。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北京当代·艺术展上,Tmall Art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三联生活周刊》亮相活力单元E02展区,与青年艺术家朱玺打造中秋“One Love”定制系列主题展,以霓虹灯的方式嵌入宇航员主题,在黑暗的空间中营造出了极其炫彩的效果。在展位现场,人们能看到Tmall Art还联合费列罗、德芙、好时、歌帝梵、长城、奔富、姚明、ASC八大知名品牌,展示了珍藏版定制礼盒。

 

  △ 中秋“One Love”定制系列主题展现场

值得肯定的是,Tmall Art此举不仅帮助艺术家获得更多线上曝光,以更亲民的方式帮助艺术家们触达粉丝和潜在人群,拓展艺术的行业化机会,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升级,建立最大的艺术内容消费者阵地。

可以想见,在更加长远的规划中,天猫势必会继续探索全球年轻群体的圈层特征,力求通过持续地文创服务,引领大众审美,用更好看、更实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让消费者们知道,曾经被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同样可以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我们或许可以畅想,在不久的将来,Tmall Art会用他们最擅长的互联网的方式,打破圈层的束缚,把文化、艺术普惠传递给更多的人,彻底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