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的井喷时代已然成为过去,但在尘埃落地之际看曾经的群雄逐鹿,往往更容易发现一些此前不曾注意的关键之处。
故事从2016说起。以推荐新闻为核心的今日头条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虽然它忽视版权的模式引发了许多媒体的质疑,但用户对这种反传统的新闻资讯阅读模式却非常买账。彼时的今日头条日活已经达7800万,月活1.75亿,快速逼近手机百度。一时间,诸如“今日头条火速杀入百度腹地”的论调此起彼伏。老牌互联网巨头百度,遭遇了它在移动端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平台为王”时代向“内容为王”时代的过渡,随着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化、透明化,谁能拥有更多的内容,拥有更好的内容,谁就能获取更多的用户。一场基于百家号的百度移动战由此拉开帷幕。
百度接招
百度作为一家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它首先要做必然是从平台内容分发技术上打败对手。根据相关资料查证,当时百度内部已经有两支团队在做信息流产品,一个是为度秘提供技术支持的研发团队,即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门,另一个是手机百度底下的一个团队。
一向温和的李彦宏对这场战役拿出了非常的态度,他不惜发话:“两个团队各只有一个月时间,做得好就留,做不好就走。”
重压之下,自然语言处理部门赶出了一套内容分发系统。据悉,这套系统相对原来推荐模式,多了一层兴趣点。因为对于推荐系统来说,搜索和点击记录是一种难以解释的隐式特征,基于模糊特征做相关推荐,像是黑箱操作;而内容分发是把搜索映射到更精确的兴趣点,再基于兴趣点推荐。
凭借着这套内容分发系统,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手机百度的推荐团队也就此解散。但是这轮百度内部的“南北战争”只解决了百家号产品的内容分发难题,要真正赢得这场战役,其实只走出了第一步。
巨头混战内容战场
深入战场之后,百度再一次发现了想要把百家号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敌人不仅仅是今日头条。阿里、腾讯也相继加码内容生态,想要在这个战场分一杯羹,或者战略防御。而这些公司所拿出的真金白银一点不比百度少。
腾讯通过天天快报、QQ看点、腾讯新闻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产品构建成社交分发矩阵,并通过腾讯芒种2.0拿出10亿补贴;UC推出奖励内容创作的“W+”量子计划,宣布投入10亿元的专项基金;此前默默无闻的网易新闻也突然“砸下”10亿补贴;
而此时的今日头条已经进入规模化营收阶段,据锌财经披露数据,2016年今日头条营收就已经达到60亿,而2017年的目标更是达到150亿。
这是百家号团队压力的顶峰,也是他们的转折点。为了追赶竞品,百家号核心团队的数百人从2017年百度世界之后开始,进入了持续半年的高强度战斗状态。
对低俗内容说不
所幸百家号的运气也并不算差。彼时正值国家对低俗信息的高强度打击,这给了百家号反超的机会。事实上,百度向来少因内容而出现重大问题。因为百家号希望真正解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不是让用户消极地消磨时间。
一位业内人士曾在锌财经的采访中表示:“腾讯数据最大的优势是社交关系链,所以腾讯数据分发更像是以往的媒体平台式分发,这是一种订阅模式。阿里的数据在电商,信息分发不是他们的强项,头条的分发在于信息流数据,但积累的时间还太短,数据也比较单维。百度的产品属性和基因都决定它在这件事上能成。头条对于用户时间的极端追求则让他的用户特别容易陷入低俗内容的信息茧房。”
当然,拒绝低俗内容只是一方面,对于自媒体平台而言,创造更多的优质内容才是发展的关键。于是在解决内容问题之后,如何提升平台的公信力、权威性成为了横在百家号运营团队面前的新难题。对于高权威性内容创作平台而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是平台方必须争取的。
百家号运营团队并没有什么特殊方法,只能挨家挨户地去沟通。人民日报是百度登门拜访的第一家媒体。对方虽然对百度比较认可,但在执行层面并不放心。最后,百度老板李彦宏选择亲自出面与人民日报方面会谈,而这样的诚意也促成双方达成合作。
人民日报的加入,让新华社、中新网等权威媒体也开始松口。目前百家号已经超200万内容创作者,其中政务号达到3万多。百家号合作的政府机构和单位包括中共中央政法委、国资委、交通运输部、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等中央政府机构,以及北京、天津、山东、湖南、广东等地方政府。
在从技术到内容,从用户到作者,百家号进入良性循环之后,产品数据也迎来了显著增长。而在这场争斗中,百家号仅用一年时间便走完了其它自媒体平台才走完的路。此战背后,拷问的不仅仅是双方团队对内容的理解。百度员工“使命必达”的决心,才是百家号后来居上的终极奥义。
(陈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