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绿色经济和高科技,雅迪高端布局风云再起

7月17日,雅迪“717绿色骑行节”正式启动。此举将是在固废回收、垃圾分类实施背景下,建立起的首个电动车行业铅酸电池回收组织与回收体系,也是对10月1日铅酸电池回收标准的提前预演。

借势绿色经济和高科技,雅迪高端布局风云再起

来源:中国网    2019-07-23 16:20
来源: 中国网
2019-07-23 16: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17日,雅迪“717绿色骑行节”正式启动。在北京举行的“7.17”发布会上,雅迪科技集团品牌总监樊恩奇宣布了雅迪的“三新” 计划,并称今年的第三届雅迪“717绿色骑行节”将继续以公益环保为主题,并将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固废回收,从“新举措”、“新标准”、“新技术”三个维度全面倡导低碳出行。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为全民敲响警钟,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节约使用资源,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樊恩奇表示,作为清洁能源出行的重要方式,两轮电动车在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雅迪18年来始终致力于通过优质的两轮电动车产品和良好的产品性能,改变出行方式结构,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雅迪科技集团品牌总监樊恩奇

关注固废回收 拿出一个亿做环保

在“717绿色骑行节”发布会上,樊恩奇宣布雅迪“717绿色骑行节”正式启动,将提供一个亿作为“低碳环保换购补贴”,大力普及公众对于固废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意识,鼓励全民使用清洁环保的电动两轮车出行。

具体来说,小家电、旧电动车、旧摩托车可获得100-1000元低碳环保换购补贴。届时,活动将雅迪线下20000多家门店全面展开,共同开启“以旧换新”。同时,雅迪还将在全国举办系列绿色骑行活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骑行的活动中。

今年以来,环保类政策频出,尤其是上海市强制实施垃圾分类,不仅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更带动了分类垃圾桶、垃圾处理器等产品的热销。垃圾分类开始试点执行的同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经过多轮的审议,正式进入最后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只待最终的审议结果和实施时间。

据申港证券测算,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仅15.6%,根据规划,至2020年年底46个主要城市目标将达到35%以上。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国家层面将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企业层面来看,除了原有的环保板块企业受到相关利好之外,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已经开始借势政策风口,从服务角度挖掘其潜在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注定是一场持久战,相关企业均将长期受益。国信证券指出,垃圾分类由“鼓励”转向“强制”将推动固废全产业链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前端制造、中端收运、后端处置企业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兼具制造和零售双重身份的雅迪,也将同步在前端、中端、后端各个点位打通固废回收最后一公里,尤其是铅酸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本次“7.17”发布会上,雅迪同时宣布将力推铅酸电池回收“新标准”,建立铅酸电池绿色回收联盟和回收标准,让铅酸电池回收回收和处置正规化,变废为宝。

此举将是在固废回收、垃圾分类实施背景下,建立起的首个电动车行业铅酸电池回收组织与回收体系,也是对10月1日铅酸电池回收标准的提前预演。电动车行业内部人士分析称,三年来,由雅迪率先发起的“717绿色骑行节”已成为行业盛会,今年在公益环保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固废回收,“雅迪又将领先竞争对手一个身位。”

“新国标”落地行业洗牌 新一轮增长红利待爆发

1983年,中国第一辆有记录且能量产的两轮电动自行车在上海正式下线,中国正式进入两轮电动车时代。此后,两轮电动车快速发展,并从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多的两轮电动车驰骋在中华大地。

2007年,两轮电动车产量突破2000万,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我国作为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2.5亿辆。据机构预测,到2022年,中国的两轮电动车年销量将超过3490万辆,海外市场的销售量也将突破到1640万辆,较2018年增长空间高达50%。

两轮电动车不断走俏,雅迪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年销量在300万台以上的电动车企业只有两家,雅迪位列第一。2017年,雅迪市占率达到13%,当年销量更是超过了400万辆;2018年,根据雅迪当年年报,全球销量已经突破503万辆,连续13年销量领先,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高端产品销量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10%提升至2018年的19%,日均卖出达13000多辆。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