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副总裁姚晓光分享少年“网事”: 以自我约束力收获家长信任

人际相处中,信任,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法;理解,是消除误会的最好途径。公开课现场,腾讯副总裁姚晓光还宣布,DN.A计划与阳光朋辈计划合作的网络素养课程正式启动。”  在网络使用上,同学们希望父母能更多地学会“放手”,不要“谈网色变”,也不要认为网络全是坏处,会耽误学习。

腾讯副总裁姚晓光分享少年“网事”: 以自我约束力收获家长信任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19-05-13 15:33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19-05-13 15: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人际相处中,信任,是增进感情的最好方法;理解,是消除误会的最好途径。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也往往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变得愈发突出,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为主的广大乡镇学校。如何帮助这里的家长、老师更加了解青少年对网络生活的真实需求和渴望,如何彼此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5月10日,由腾讯发起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公益项目DN.A计划联合公益组织阳光朋辈计划,走进江西省泰和县泰和四中,举行了一场名为《相信的力量》的网络素养公开课。这也是DN.A计划的第七场公开课。

DN.A计划发起人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著名主持人李小萌,与泰和四中的家长及学生同台交流。家长与学生从各自视角出发,分享了对于网络的理解和认识,并在阳光朋辈计划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正向沟通、正向激励等互动方式,探讨如何建立互信的关系,感受信任的力量。

公开课现场,腾讯副总裁姚晓光还宣布,DN.A计划与阳光朋辈计划合作的网络素养课程正式启动。自今年9月起,将在江西省泰和县包括泰和四中、万合二中、南溪初中、南溪中心小学在内的四所学校,开启为期一年的网络素养课程。

孩子的心声:请相信我有自制力,不要“谈网色变”

DN.A第七期公开课分为课堂与讲座两个部分。与其他课堂不同,DN.A计划与阳光朋辈计划合作的网络素养课程上,带领泰和四中同学学习网络素养知识的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不是老师。同学们分成4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组员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如何通过工具获取信息以及怎么避免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讲座现场,同学们则讲述了自己在上网过程中,与父母、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演讲中,同学们提及最多的两个词就是“距离”和“信任”。

谢同学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与自己交流少,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因为上网问题和自己发生冲突。谢同学说自己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也希望父亲可以理解自己。“我真的不会沉迷网络,它只是我的一种放松方式。距离,改变不了我对父亲的爱,改变不了思念。我希望距离也不要改变父女之间的信任。”

邓同学则讲述了母亲对于自己使用手机从完全禁止到信任的过程。“我觉得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沟通,扫清彼此的顾虑。当孩子犯下错误,父母应该多一些理解和信任,而孩子也应该多信任父母,不要以怀疑的眼光对待父母。”

在网络使用上,同学们希望父母能更多地学会“放手”,不要“谈网色变”,也不要认为网络全是坏处,会耽误学习。

彭同学说,自己平常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打网络游戏,但父母知道后,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阻止。他很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因为他认为自己完全能够控制好游戏的时间,做到不沉迷。他希望父母可以重新审视网络的好坏,也要学会放手,相信自己可以自律。

肖同学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多次被父母误解。她觉得网络可以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更宽的视野,在网上与朋友分享心情、交流想法,也能帮助自己减轻学业的压力。面对父母的误解,她希望:“与其‘谈网色变’,不如以亲情的温暖,融化网络的冰山,让网络成为我们共同的良师益友。”

在这些小讲师中,也有一些曾经沉迷网络的少年,周同学和郭同学,就讲述了父母帮助自己走出网络沉迷的经历。无论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折纸、外出打球锻炼,还是在母亲一句句真诚话语的鼓励下,一步步走出对网络的依赖。从他们真挚的叙述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在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并没有责备、控制,而是用鼓励、支持、理解和陪伴,给了孩子无尽的动力,帮助他们克服重重的困难和阻碍,与他们一同成长。

公开课上,泰和四中的刘冰月同学还介绍了一项针对本校同学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时对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类型的应用使用频率较高。有超过6成的同学会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困扰,也有过半数的同学会通过网络与他人共享快乐或忧伤。同学们并不认为网络的使用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90%以上的同学不会因为网络与同学、朋友或老师之间发生冲突,66%的同学不会因为网络与父母产生冲突。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都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圆桌对话:网络问题引发分歧,亲子双方如何重建信任

同学们的演讲结束后,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著名主持人李小萌,阳光朋辈计划发起人、深圳中学的心理教师王新红,以及泰和四中的家长和老师代表,一起与孩子们针对上网问题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流,交谈中,孩子和家长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自己对网络生活的认识和期待。

孩子们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网络与生活的关系,也懂得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分辨网络信息的好坏,也会增强自制力,希望父母能够信任自己,不过分禁止自己接触网络。

在主持人李小萌的引导下,在圆桌论坛环节,泰和四中初二学生刘冰月向姚晓光提问:“能告诉我怎么制作游戏封面吗?”热爱游戏,也喜欢动脑筋的她,一直想独立设计一个游戏,但被设计封面这个问题难倒了。姚晓光回答:“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有梦想是很好的,但现在不需要立即放下学习去做这件事。现在有很多一流高校会设立游戏相关的互动数字专业。如果你希望这成为你的事业,你需要先好好学习,才有机会去深造,未来会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

家长代表谢玲给孩子们讲述了成人视角中的网络生活,也坦陈了自己在面对孩子想要自由探索网络的需求时,存在的一些顾虑。他们觉得网络固然存在许多便利和好处,但也存在许多陷阱,希望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担忧,允许父母们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他们的网络使用安全。

关于孩子应该如何取得父母的信任,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分享了自己少年时如何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父亲的信任,最后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的真实经历。他认为孩子们要想让父母信任自己,需要要向父母证明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清楚利用网络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你为什么需要一台电脑,为什么想要上网,只有你的目标明确,才能让父母相信,你可以高效、积极地使用网络。

同时,作为一位父亲和一位游戏行业的从业者,姚晓光通过分享自己把对电脑的兴趣转化成终身追求的事业的亲身经历,对如何利用网络激发孩子的内在能力,提出了具体建议。

姚晓光表示,数字时代离开网络我们肯定无法生存。切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就切断了孩子很多的交往与学习新的技术的机会。所以还是要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孩子用好电子设备,用好网络,但一定要用之有度,线上与线下结合。并且培养网络素养,不止是针对孩子们,也是针对父母,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努力。就像DN.A公开课的第一讲提出的口号“不插电的陪伴,每天一小时”一样,父母也要学会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通过圆桌会议,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家长、孩子、老师们难得地促膝谈心,就困扰他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孩子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家长相信自己可以有自控力;家长关心的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老师关心的是,面对紧张的亲子关系,老师该怎么做好平衡器。

姚晓光分享了他对孩子上网故事的感受,他说,“孩子们关于上网的纠结经历,其实是在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对未来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朋辈计划的发起人王新红老师对此表示认同,她说,从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中,其实可以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管控实际上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随着孩子的成长,不仅他们需要的物理空间会变大,心理空间也会变大,信任就是扩充和保证这个心理空间的重要力量。今天孩子分享的故事看上去不同,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走进网络世界时所做的事情都不是“一次就正确”,而是有一个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如何让这些经历成为有益的成长资源而不是家庭冲突的导火索呢?答案是基于信任的沟通和帮助。如果家长在孩子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信任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落实在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动中,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