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中国38年,《漫长的告别》为什么今年突然火了?

《漫长的告别》发表于1953年,是钱德勒的集大成之作,曾获推理悬疑的“奥斯卡”爱伦·坡奖,先前国内对这部作品的定位是“经典侦探小说”。相信这本书的热度还会持续,钱德勒和他的作品《漫长的告别》将更加地广为熟知。

引进中国38年,《漫长的告别》为什么今年突然火了?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9-01-07 14:42
来源: 东北新闻网
2019-01-07 14: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10月起,一本名为《漫长的告别》的文学经典,在图书市场上一路势如破竹,接连登上当当、京东、亚马逊小说新书榜榜首,一个月内印量破了20万册,成了2018年下半年最受追捧的外国小说。

  让人惊讶的是,《漫长的告别》在38年前就已经被引入中国,作为一本“公版书”(作者去世50年后作品进入公共版权领域),之前市面上已有近十个版本,根据开卷数据显示,此前最畅销的版本全年累计销量也不过1万册,如今读客版却一个月印量破20万册,市场表现提升了上百倍,震惊业界。

  《漫长的告别》是美国文坛一代宗师雷蒙德·钱德勒的代表作,与同为20世纪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杰作《在路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漫长的告别》此前在国内显得颇为低调,很“小众”。

  为何引进中国38年,《漫长的告别》为什么今年突然火了呢?记者采访到《漫长的告别》的责任编辑、读客文化的周奥扬。

  换个文案就能畅销,吸引对的读者才能形成口碑循环

  在周奥扬看来,《漫长的告别》如今的火爆,与先前的无人问津的悬殊对比,很重要的一点,与先前国内对钱德勒作品的主推方向有关。

  《漫长的告别》发表于1953年,是钱德勒的集大成之作,曾获推理悬疑的“奥斯卡”爱伦·坡奖,先前国内对这部作品的定位是“经典侦探小说”。而读客版《漫长的告别》,宣传语却是用的“怪不得村上春树读了12遍”,主推文学经典。

  在确定推广方向前,读客编辑团队做过深入调研,发现读者反馈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冲着“悬疑烧脑”来的读者,周奥扬介绍:“这些读者都是读东野圭吾、阿加莎成长起来的,对侦探小说的期待是刺激、反转,而钱德勒恰恰颠覆了福尔摩斯式‘全知全能’型设定。”钱德勒笔下的主角“马洛”落魄潦倒,东奔西走破案,常常一无所获,强调人物心境,而非推理手法,将侦探小说带入全新领域。“尽管马洛是全球读者票选最受欢迎侦探第一名,比福尔摩斯还受欢迎,但对于中国读者这一风格仍是陌生的,难免让冲着‘烧脑’的读者失望。”

  另一类读者则认为《漫长的告别》早已超越类型小说,更像一部文学经典。如豆瓣网友4everRtc评论:“读《漫长的告别》,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不如说在读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繁杂的叙述不再是为了铺展案情,而反将案件作为载体,来完成这场钱德勒的理想与世俗的理想之间漫长的告别。”

  “只有吸引到匹配阅读期待的读者,口碑才能得到循环”,这是读客编辑团队对于先前版本的总结,经过反复讨论,明确把“村上春树”作为将钱德勒介绍给更多中国读者的“钩子”。因为尽管村上春树推荐过许多作家,但却没有《漫长的告别》来得意义重大,一读就读12遍,一读就读了四十年。实际上,村上春树本来就是钱德勒在亚洲地区的宣传“功臣”,2007年,他将《漫长的告别》译为日文,2万字作序,首印10万册,带动日本全民读钱德勒热潮。更重要的是,村上春树从写作技法到写作主题,都受钱德勒影响重大,两者阅读体验相近。

  用文案去吸引对的读者并形成口碑,效果很快就得到了印证,在主推“侦探小说”版本的豆瓣页面,评分只有8.1到8.3不等,而在主推“文学经典”的读客版本,评分却高达8.8分,入选豆瓣2018年度十大高分佳作。

  “换个书名或文案就能畅销”的案例在今年出版业层出不穷,如《遮蔽的天空》,是一部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齐名的存在主义文学经典,后两部都是百万级长销书,此书上一版叫《情陷撒哈拉》,累计只卖了两三千册,而后绝版,今年凭借“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宣传语,坂本龙一等名人加持火速翻红,发行量破10万册;又如,豆瓣“年度最佳科幻小说”《与罗摩相会》,原名《与拉玛相会》,凭借“怪不得是刘慈欣的偶像”的宣传语,将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迅速介绍给数量不断上升的科幻读者,小众读物一夜爆红。

  “孤独且独立”的价值观,引一线城市年轻人共鸣

  作为一部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漫长的告别》价值观与当下追求独立的时代精神非常契合:主人公独立的生活方式,孤独但追求体面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带醉意的生活方式,贴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心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年轻读者中广受好评,书中金句“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生命的悲剧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火遍社交平台。

  小说中,孤独不羁的硬汉侦探马洛,遇见了神秘优雅的酒鬼莱诺克斯,因为一起喝过的几杯酒,因为对方身上有打动自己的特质,马洛为了维护这位朋友的声誉,甘愿挨揍,差点坐牢,被恐吓,被羞辱,也毫无怨言。

  马洛代表了现实中的一类人:他们生活在人群中,却保持对人群的疏离,他们冷静却不冷漠,孤僻但无怪癖,我行我素却不损人利己,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忠于自己的原则行事,即便潦倒也活得不卑不亢。

  马洛虽没有福尔摩斯的绝顶聪明,但他会经历和普通人一样的内心挣扎、情感纠葛, 甚至会因为同情而放了嫌疑人。他从不高呼正义,对他人守口如瓶,但活得问心无愧,如此“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马洛也因此超越福尔摩斯,成为美国推理家协会(MWA)全球读者票选150年最受欢迎的侦探第一名。

  钱德勒曾这样评价马洛:“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这个世界会是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变得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关于金钱与欲望、关于人生、关于成就等困惑现代人的诸多迷思,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获得共鸣和思考。

  全新版增加原创插画,附赠书迷手册,打造最“钱德勒的钱德勒”版本

  为了重新包装钱德勒,出品方读客文化在产品开发上也颇为费心,力图打造最“钱德勒的钱德勒”版本,周奥扬认为一定要抓住钱德勒及其作品最核心的两个特质:一是妙不可言的冷硬文风;二,用妙不可言的冷硬文风塑造的经典形象——硬汉侦探马洛。

  要达到这个目标,那么组成这本书的所有细节,翻译、封面、插画、导读、文案,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在这样的要求下,周奥扬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与读客合作过《教父》的译者,人称“BY叔”的姚向辉。BY叔是圈内资深的美国小说、犯罪推理小说译者,对美国文学史、流行文化、俚语俗语如数家珍。BY叔在翻译的时候,同时参考了法语、日语、西班牙语三个版本,力求每一句话都能贴合钱德勒文字的原汁原味。书中最经典的句子: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其他版本翻译成“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或者“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而姚向辉版本则是“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另外该版本的一大两点是增加了原创插画,周奥扬介绍,“自己初读《漫长的告别》时,为其中几个场景打动,久久不忘。作为读者,我只能感受,但作为编辑,我可以创造感受。于是有了内文之前的六张彩色插图,正好对应书中六个精妙的片段。”插画之后,紧接着一张洛杉矶地图,标明了故事里涉及的重要地点,全景呈现钱德勒笔下的罪恶之城。附送的钱德勒珍藏版书迷手册,可以看到与钱德勒的生平相关,让广大读者快速认识钱德勒。

  事实证明,读客文化精心打造的《漫长的告别》,已成为迄今为止市场表现最好的版本。相信这本书的热度还会持续,钱德勒和他的作品《漫长的告别》将更加地广为熟知。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