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互联网+医疗 深圳卫计委携腾讯共建“数字健康深圳”

继上线全国首个微信“新农合”支付后,深圳的智慧医疗又将迎来“健康大数据”时代。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罗乐宣(左)与腾讯副总裁陈广域(右)签署协议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罗乐宣,以及腾讯副总裁陈广域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深度合作互联网+医疗 深圳卫计委携腾讯共建“数字健康深圳”

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2018-05-31 11:57
2018-05-31 11: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继上线全国首个微信“新农合”支付后,深圳的智慧医疗又将迎来“健康大数据”时代。5月30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腾讯正式签订“数字健康深圳”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构建微信电子健康码,实现“互联网+”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依托腾讯觅影建设深圳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探索相关诊断标准。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罗乐宣(左)与腾讯副总裁陈广域(右)签署协议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罗乐宣,以及腾讯副总裁陈广域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深圳市卫计委与腾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将助推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生命与生物健康产业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卫生健康领域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打造智慧卫生健康服务全球新典范。

共建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

深圳市的智慧卫生健康服务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去年7月深圳卫计委与腾讯开展合作,在推动医疗支付创新上实现了全国首个微信“新农合”支付,目前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已通过微信实现跨省异地线上结算。

基于此次 “数字健康深圳”的战略合作,深圳市卫计委与腾讯将携手建设面向居民的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协同推动全市卫生健康大数据的结构化、专业化,推动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开放式运营,推动卫生健康大数据共建共享,助力开放型整合型智慧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将带来健康医疗管理服务模式的深刻变化。此次深圳卫计委与腾讯携手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平台,将为“数字健康深圳”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

未来,深圳全市的卫生健康大数据打通,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市民有望获得更透明、便捷的医疗服务,如预约挂号时可一目了然获知全市医院和医生号源。

  深圳卫计委与腾讯就“数字健康深圳”达成战略合作

微信电子健康码打通跨院就医

此外,围绕智慧卫生健康服务普惠市民的目标,深圳卫计委和腾讯还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构建微信电子健康码,实现“互联网+”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为深圳市民打造“一机在手、健康全有”的便捷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据介绍,电子健康码是一种使用微信二维码实现就医诊疗、医保支付、健康档案等多种服务的电子标识;它基于国家标准电健康卡二维码,添加时间戳、微信侧加密信息等,可为每个人动态生成专属的“健康二维码”。未来,在深圳卫计委的指导和规范下,医疗机构将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渠道发放电子健康码。市民领取电子健康码后可存储于微信卡包,在深圳全市各家医院就医即可“马上通”,待打通全省和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后,有望持码在全省乃至全国通行就医。

此外,依托腾讯不久前全新升级的微信智慧医院3.0解决方案,深圳市民还将迎来就诊全程智慧体验:通过卫计委公众号、医院公众号、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小程序等面向市民的服务窗口,实现社保查询/缴纳、挂号预约、智能导诊、微信医保支付、在线咨询、处方流转、患者随访、慢病连续处方等“互联网+”全流程卫生健康服务。

据介绍,此前4月12日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发布的微信智慧医院3.0,将原来碎片化、断裂的就医链条全部打通,贯穿了挂号(在线挂号),咨询(在线咨询、线下AI辅助诊断)、检查(线下AI影像、AI病理)、支付(医保/商保在线支付、医保线下扫码付)、治疗(药品在线配送、线下处方流转)和诊后(AI随访、在线续方)等环节,打通就医全流程。

发力人工智能医学创新

此次深度合作中,双方还明确,依托腾讯公司所承建的“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教学工具、医疗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科学研究,建设深圳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等,共同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诊断标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推动深圳健康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此前,在深圳卫计委的积极支持下,腾讯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已进入深圳多家医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据了解, “腾讯觅影”已实现了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辅助医生筛查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以及通过临床病历分析辅助医生对5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预测。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