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佩在实验室 郑莹莹 摄
中新网上海12月3日电 在距离地球35800公里外的太空,有一台金灿灿的仪器,正“凝望”着地球上的人们。
这便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上的“超级慧眼”——世界上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
这台划时代的仪器,由中国科学家领先于美国科学家研发出,韩昌佩是这台“超级慧眼”的副主任设计师。
韩昌佩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近40岁的他,在研制风云卫星仪器这条路上已走了18年。
2000年,韩昌佩从大学的校门迈出时,他还是一个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静止轨道卫星载荷课题组慧眼识才,将他收入麾下。
初入课题组的三四年,还是“风云二号时代”,那时候韩昌佩参与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重要载荷——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主要给这台仪器做测试。
回想起初入课题组的时光,韩昌佩说,自己很幸运,能够跟随知名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陈桂林院士等一批科学家学习,那时候的自己很像海绵,求知欲很强,每天泡在实验室,完善仪器领域的知识,边工作边攻读了研究生学位。
等到2008年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开始立项时,韩昌佩已成长为团队的主力队员。当时的他已提前博士毕业,肩上的重任之一就是研制“超级慧眼”——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
这台仪器,美国科研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但是200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财政部宣布,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局限,决定放弃这项研究。中国在2000年左右开始启动这项研究,2006年做出了原理样机。2007年,经过一场集中讨论,中国气象人决定还是咬紧牙去攻克这个难关。
韩昌佩在实验室 郑莹莹 摄
韩昌佩是这台仪器的主力之一,主要负责张罗整台仪器的设计、测试、生产。一般的仪器有初样、正样两个阶段,韩昌佩说,这台仪器太难了,又增加了一个准初样阶段。
从2008年到2016年的8年间,他和团队围绕这台仪器做了三个阶段的机型,“那时候基本上每天晚上工作到十一点多,经常看着月亮回家,早上八点就去上班了。”
“还挺乐在其中的,当你喜欢一件事的时候,真的就不觉得苦,比如打球很累,但不觉得苦;另外还能学习和接触到很多好玩的事情,比较有意思。”他说。
2016年,经过“八年抗战”,作为世界上首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这台划时代的仪器终于上天。
回想起那一刻,韩昌佩说,人生中有很多画面定格在脑子里,那是其中一幕。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发射的那个凌晨,他在测控大厅里忙着发指令,发完后才发觉手上出了很多汗,“那时候其实很紧张。”
而今,“风云四号”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已开始发挥作用,忙着给大气做大范围、高频次的垂直探测,比如给台风做“立体扫描”,为中国天气系统的观测预报开启一种新模式。
韩昌佩也开始转入“风云四号”02星的研制中去了,除了继续研制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他还担任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主任设计师。他说,“这些年,科研节奏感觉越来越快,‘风云四号’的时候,10多年做了01星,而02星技术指标进一步提升,3年就需要做出来。”
与仪器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韩昌佩有他的心得。他说,仪器就是载体,承载你的喜怒哀乐。调试仪器、解决困难之后,他时常会有所感、有所想,并将所得和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
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反馈系统,输出要达到输入目标,中间需要非常好的算法和执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这样,需要去反馈、去执行,让各个部件很好地结合,这是我学这么多年控制、深入骨子里的事情。”
至于未来,他说,打算沿着“风云路”一直走,“关注新型仪器的应用和研究,团结项目组,做出更好的仪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