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思维

2018-08-24 17:55:56
分享

——兼论“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是最大的生态水利工程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彭金涛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圣先贤谱写了一曲曲治水的雄浑乐章,从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绵延千里的黄河大堤、密如蛛网的江南河渠、红旗渠、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彰显我们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无畏斗志,无不体现我们中华儿女制天命而用之的高超智慧,无不蕴藏我们先辈荫及子孙的巨大财富。

然而,身处当今的中国,面对一个个更为严峻的以“水”为核心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汲取先贤的智慧,直面新时代的人水关系,让传统文明文化焕发新生活力,闯出一条新的可持续之道,是我们无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期提出的“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以全新的视野和巧妙的设计横空出世,振奋人心!面对新时期的人水关系和拷问,“红旗河”调水方案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这条经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西部调水线路,正是在深刻认识我国新时期人水关系基础上,着眼大生态、大战略、大发展的生态思维格局,顺势而为,巧妙设计的完全可行的全程自流线路。下面结合笔者对我国当前水利发展转型的认识,分析探索我们这个时代治水兴水所应具备的生态思维,展望这条西部调水线路的光明前景。

一、新时代的人水关系

我国要用仅占6%的水资源养活世界20%的人口,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按照目前施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我国2020、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必需控制在人均约500立方米/年,属于国际标准“严重缺水”状态。我国长江以北的耕地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46%、GDP占44%,而拥有的水资源却仅占19%;长江以南耕地占全国36%、人口占54%,而水资源占有却高达81%,“人地水”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

几千年前北方地区曾经水草丰美,农耕文明繁盛。随着气候变迁和不合理的开发影响,北方地区“人水土”匹配程度逐渐降低,北方大片沃土逐渐被沙化、荒漠化所取代。几千年来,中华版图上一条干旱和荒漠化的“死亡之线”不断向南推进,迫使无数先民不断南迁,中华文明活动中心也因此由最早的北方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步南移。时至今日,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区域资源性缺水日趋严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与此同时,不能不让人警醒的是,近年来长江入海水量有一定比例的减少;南方地区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更趋集中,洪旱灾害、河道断流、水质恶化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我们以千年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以中华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大战略思维思考这一问题,当西北大漠的风沙吞噬了黄河两岸,面对着东南一片汪洋大海,十多亿中华子民又将退向何方?

在自然面前,我们虽然要顺应自然,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唯有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系统中,顺势而为,延缓不利趋势,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能开创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之道。

二、都江堰的启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公元前256年,秦蜀守李冰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干流上的宏大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4年,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著名水利工程。它孕育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且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持续发展,被世人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其称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

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思维

都江堰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今非昔比,今日的都江堰灌区用水需求大幅增长,原有自然水力利用方式已难满足下游成都平原区用水需求,于是不得不借用现代的工程调蓄措施加以调节。但这不妨碍我们回到历史的原点和我国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社会中来思考都江堰,它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启示,以供我们更加从容地去面对新时代人水关系?我以为有三点:一、都江堰是预防成都平原洪旱灾害、增加粮食生产、富国强兵的需要,是解决那个时代人水关系突出问题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人民、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怀;二、如何解决关键问题,古人充分运用了“天然合一”等思想,巧妙利用自然之力,追求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尊重自然,顺势而为;三、无论自然之力也好,还是道法自然也罢,都必需开山筑堰,加强长期动态化管理和修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方能利用自然;同时也不能无限制和无条件的利用自然之功,一旦离开特定的限制和条件,就难说工程效益。

三、水利之路向何处

水利从来就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命脉,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回望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部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写满人民意志和人民斗争的历史。面对新时代的人水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告诫言犹在耳,“治水以利天下”的基本精神历久弥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正在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把握机遇容不得半分差错,抓住机遇容不得丝毫犹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作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水理念不断升华,治水兴水进入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凝聚起了社会各方面共识,然而,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亟需创立,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思维转变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新时代的生态水利工程呼之欲出,这是传统水利方式向生态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人水关系突出问题的需要。

它代表了全新航向,必需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革除传统水利工作中的利益藩篱和狭隘经验主义,破除形形色色的经济金融依附关系。水润万物而不争,万物得水而充满生机活力。水是最普惠的自然恩赐,享有水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尽管通过资本金融等方式支撑了众多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了当今的水利事业,但绝不允许任何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势力或模式操控了水资源配置,让水成为稀缺品和贵族专用品。如今的水利之路,必需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构筑新时代治水兴水的生态思维和生态化的政策、经济、金融、工程、技术、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定力,科学把握治水利器,走一条根本上保障我国新时代水、粮食、人口、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道。

四、“红旗河”工程应运而生

“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生逢其时。我认为,它将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最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这条西部调水线路沿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边缘设计,环绕中华水塔,串联起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淮海河、辽河、西北诸河七大水系,完全覆盖了我国南方洪旱水患河流和北方干枯缺水河流,能够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东线工程一起构建“四横三纵”国家水网统一调控格局,构筑覆盖我国70%国土面积的中华水系联调联治生态安全网络。在中华大地上将形成南水北济、滋干润支、防洪补枯、润泽生态的大连通水网系统,极大地改善中华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水利工程的生态思维

在这张生态安全大网中,可以利用水库、隧洞、闸坝、调蓄湖泊等水利工程,结合拦、分、蓄、滞、排等多种举措,深度融合现实流域和虚拟信息系统,通过科学管理,精细调控,联合生态调度,统筹好水生态空间、水资源条件、水系自然完整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发电、航运、生态、景观等不同功能要求。在这张生态安全大网中,以水为纽带,再造西北大片绿洲,开疆拓土,形成横亘于我国战略纵深上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大动脉,重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升级完善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从而构筑联结东西、中外的中华文明发展大网。

两千年前,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秦朝具备了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实现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融合统一;一千年前,中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步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展,京杭大运河应运而生,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一体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方融合统一;当前,第三个千年的帷幕已经拉开,“红旗河”工程所构建的生态安全网络和经济文化大动脉将重构我国新的生态、经济、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格局,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统一,为中华民族实现永续生存和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千年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的大事业、大变局。

“红旗河”工程所面临的选择如同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只不过它所面对的是新时代人水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循新的生态文明观,用新的“开山、筑堰、通渠”方式改造自然,解决时代难题。与其说“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应伟大的时代之韵而生,不如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显现的重大发展制约因素、充满矛盾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催生了这棵种子。历史和现实之光已经为它提供了适宜生存的沃土,只待我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它浇水、施肥,抚育它落地生根,以至成长为参天大树。

五、治水兴水的生态思维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东方智慧告诉我们,世界存在普遍联系,在普遍联系中,万物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割裂单个元素,孤立静止地去看待问题。而矛盾又是普遍存在的,在整体内部,任何两对作用因素之间通过促进或抑制实现着普遍联系,由此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和系统的稳定。治水的问题,也不能单纯地看待水,还应在更加宽广的整体世界中寻找路径。治水工作所涉及的也不单纯是传统的水利专业领域,还应在更加全面的系统中统筹考虑。一句话,我们必需树立新时代治水的生态思维,运用系统、整体、全局的思维方式,深刻认识当下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乃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问题,系统施策,治水兴业。

生态保护与水利建设从来就不是割裂开的对立体,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两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不能为了保护生态而生态,也不能将生态和工程置于对立面,因多考虑生态因素而把工程贴上生态的标签,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兴利除弊,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保障中华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不断,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一个个水利工程奇迹向我们昭示,必需要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是高于工业文明的全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注释。在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四十年后,在环境遗留问题和欠账到了必需解决或补还的时代当口,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和高水平发展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经济收益两个因素,我们必需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汲取古老智慧,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生态要求,增强生态自然修复力和生态功能持续性,积极推进传统水利发展方式向生态水利发展方式转变。

运用生态思维,应重点研究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大力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并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二、着眼于大生态、大战略、大发展的格局来科学认识治水所能发挥的功用,回归“水是最普惠的生态产品”的本位属性,彻底根除一段时间以来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建设发展置于对立地位的局限思维,根本摆脱唯经济效益论的思维定势,破除形形色色的经济金融依附关系;三、要综合经济、管理、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治水为纽带,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上构筑水、粮食、人口、生态安全网络,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生态之路与“红旗河”的光明前景

直面新时代人水关系,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应着眼于大生态、大战略、大发展等全新生态思维,深刻认识整体与局部、系统与单元、全局和一域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综合运用经济、管理、技术、工程措施,制定针对性特定举措,根本上解决时代难题。水利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命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兴利除弊,治水兴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保障中华民族永续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推行的生态水利工程。这既是一个大的理念,也是一个新的符合时代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大的工程形式。如此推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更加科学地建设生态文明。

近期提出的“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恰逢其时,正是着眼大生态、大战略、大发展的生态思维格局,传承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经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巧妙设计的西部调水线路,意义重大,功用无穷。可以说,“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将是这个时代最大最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它发端于几代人关于西部调水梦想的孜孜追求,形成于高举生态文明旗帜的伟大时代,是新时代众多水利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艰苦探索的成果,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为我们勾绘出一条新时代治水兴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大道,必将在新时代成为现实,再创辉煌历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