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   >   要闻

让创新成为南京最鲜亮的城市气质

作者:王石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21 17:47:18
分享

 让创新成为南京最鲜亮的城市气质 

南京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发展阶段”……在年初的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动员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谈及创新时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强调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无不如此。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发展格局和竞争态势,南京没有犹疑观望,更没有安之若素,而是全力识变、应变、求变,旨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希望所在。

审时度势,观照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论及资源禀赋,南京足有傲视同侪的强大资本:从大学大院大所多,到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名列前茅,再到在宁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南京优势明显,用张敬华书记的话就是:这些都是南京抓创新最难得的先天条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最强大的力量之源,也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非常羡慕的。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也不应回避,再好的资源如果不全面开发,再大的优势如果不深入展现,再有利的先机如果不及时利用,就可能荒废一手好牌,甚至将好牌打烂。而对于南京来说,目前正致力于用好、用足、用活这些宝贵资源,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用好、用足、用活体现在哪里?南京以培育科技企业为旨归,从种树开始着手,一是放眼全球移植大树,二是打造苗圃培育树苗,三是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最终厚植出一片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科创森林。三棵树的说法,既形象,又巧妙,还不失准确,一语点破了南京的战略抱负,又标定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安排。要移植大树,须培植沃土。而目前,南京正举全市之力建设全球创新名城,激活主体抓创新已成为年后南京的头等大事。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无论科技创新还是激活主体抓创新,都需找准突破口。南京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南京市市长蓝绍敏认为,南京新一轮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关键突破口就在新型研发机构,就是要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打开从科学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突破传统创新链条易断的弊端。换言之,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抓好育苗造林,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市场开拓的全链条。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何处?新在没有过去的计划色彩,没有老的体制机制的羁绊,而是通过充分的改革放权,以灵活的体制机制,直接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张敬华说过的一句话颇为精辟,可谓切中肯綮,这句话就是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基于经验与教训,如果不遵循创新规律,往往出现越管越死的现象。相反,基于制度框架内有弹性的放,则可能放出一片新天地,放出一片新气象。

开放与放开,相得益彰,先有开放理念,才会主动放开。在这种背景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更看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开放心态。此前新华日报报道的一个案例,颇有说服力。江苏省产研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是首批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新型研发机构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化运作”——科研人员早期是兼职,现在是全职;以前用人手续很麻烦,现在可自主引进人才;过去产权收益不明晰,现在用专利直接向高校购买新机制的妙处就在于,对科研团队而言,持大股有积极性;对政府而言,收获了一批科技公司;对高校而言,既免除管理企业、开拓市场之苦,又享论文专利、成果申报之利。

放眼国内城市,有如此开放视野的决策,或不多见。真心换真心,泥土变黄金这种体制性的创新,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自然收获巨大效果。数据显示,近期,12所在宁高校,北大、清华等13所外地院校,12中字头院所,以及滑铁卢大学、悉尼大学、剑桥大学等12所国际名校纷纷到南京落地”“融合

蒋跃建副市长说过:南京创新资源不少,但关键是缺少激活和撬动。事实证明,在变革机制激励下,只要激活和撬动创新资源,南京的魅力就势不可挡,南京的优势就能越加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一直未获有效革除。显然,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这方面,南京也在发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效为取向,目标明确,奋勇向前具体而言,新型研发机构就是要成为孵化科技企业的老母鸡

南京如果能搞出一批独角兽企业,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张敬华经常说的一句话。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独角兽,关乎南京的当下竞争力,也关乎南京的未来实力。从去年7月开始,南京每个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抓独角兽。今年418日,南京举办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成立独角兽俱乐部,与深交所合作进行企业的资本路演,并向全国4000多家投资机构进行现场直播。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中国独角兽企业164家,江苏有7家,南京占其中3席。此外,南京还拥有16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关注独角兽企业。今天活力满满的瞪羚,有望是明天强大的独角兽。据统计,南京已评选出25家瞪羚企业、43家培育瞪羚企业,作为独角兽的蓄水池。瞪羚竞逐奔跑、独角兽频频出没,谁再说创新名城只是虚幻魅影? 

汉代桓宽说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定程度上说,谁把握住现在,谁就拥有未来,谁占领了先机,谁就赢得了优势。南京在发展未来网络等高端产业方面也早作布局,可圈可点。511日,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在南京举行,主题就是创新·引领·未来。这一峰会的举办,不仅践行了国家网络强国战略,贯彻了落实南京“121”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南京在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路再迈坚实一步。

有个充满张力的细节是,峰会当天,投资总额达167亿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在南京市江宁区正式启动。这里将打造一批开放、易用、可持续的大规模通用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和环境。有了如此优厚的环境,不能不让人产生浪漫想象,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独角兽企业风生水起;正是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一座创新名城所拥有强大的爆发力。

一言以蔽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当创新成为南京最鲜亮的城市气质,当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当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南京这座古城将更加光彩夺目。

 

注:本文作者系特约评论员石川,仅代表个人观点与立场,不代表中国日报网观点和立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