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校企结合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8-03-07 09:42:54
分享

对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多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高校、企业人士建议,应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校企结合。

建立社会培训体系

当前,除了一些高校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科大讯飞、安徽咪鼠科技公司、“大家社区”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开始招收高校在校生为实习生,提前定向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在中小学课本、大学教材中尽快设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对社会各界进行必要的科学普及。一方面,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源头技术和应用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社会普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使全社会各界对产业应用大潮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成长上的应对。

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祁东风建议,应在教育体系里布局人工智能。在国家明确的关键领域,如芯片、高端算法、大数据等,制定专业政策,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企业。

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管理咨询部部长杨涛建议,借鉴德国跨企业实训中心经验,投入建立人工智能实训中心,为不具备建实训中心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训员工、职业学校培训学生。

加强校企结合

多位人士建议,一方面,重视高校和知名企业的联合培养,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应用上对标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让企业高管走进课堂,送教师进企业了解需求。另一方面,建立高校联合培养教育联盟,交流探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建立校企对接平台,方便企业和学生沟通互动。

在杭州的“人工智能小镇”,已引进之江实验室、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北航杭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创新研究院等16个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

科大讯飞辽宁分公司总经理江厚军建议,重视高校和知名企业的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应用上对标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接企业的需求,这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通道。

江厚军认为,高校培养更重要的是在本科阶段要坚定地坚持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强基础,基础打牢了才能使得人才梯队源源不断地成长。不论针对科研创新还是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都是基础,也是高校的本分。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和企业的合作,定制企业需要的人才,譬如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开展的“双师教育”即工程师加讲师的培养路径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安徽咪鼠科技公司负责人冯海洪说,我们希望学校能把基础打好,减少企业培养人才的负担。但同时学校培养也要联系实际,为学生进企业、做项目提供更多机会,降低企业成本,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指导。“我们在一些学校招了几个实习生,学校对学生的校外实习是有考核的,譬如学生参与的项目,公司如果不满意就算旷课。”

制定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云洲认为,从AI行业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还是比国内进步,应该大力引进国外名校毕业的博士,知道国外AI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热点。

“人才供需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现在人才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竞争,更上升到国家层面、各个城市的竞争。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沈阳等二三线城市,很多都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江厚军说。

江厚军认为,人才汇聚更重要的是产业的汇聚、项目的汇聚、知名企业的汇聚,人才是跟着项目走的,而不是有了人才引来项目。因此,应对人才的竞争,是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共同的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

江厚军建议,加大对全球领先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的引进,给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教学工作和生活创造超越当地规定的优惠条件,要对标国际一流的标准。人工智能人才竞争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竞争,更上升到国家层面。

刘庆峰建议,采取一系列举措,如中国绿卡和移民政策进一步向全球优秀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倾斜等,吸引人工智能全球顶级人才,“引入的全球高端人才,不仅不会抢夺我们的工作,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创新创业。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可以带动一群人就业,甚至是一个产业和产业集群”。

分享

推荐